4月份,很多IVD上市企業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大部分企業都是同比下降,同比的增長的企業要么有新冠檢測試劑盒,要么有防疫相關的其他醫療產品,但是就有這么一家試劑公司自己的新冠檢測試劑盒沒有拿到藥監局的注冊證,但還是實現了第一季度9.39%的增長,它就是凱普生物。
?
凱普生物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這個公司最出名的產品是HPV檢測試劑盒,然后就是地中海貧血檢測試劑盒和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了,2017年的時候在深交所上市。
?
很多人都以為它是一個試劑公司,沒有注意到其默默發展的檢驗所業務,這個最早要溯源到2013年1月營業的香港醫檢所(HK-MPDC),HK-MPDC當時為多所香港公私營醫院如圣德肋撒法國醫院、瑪麗醫院提供基因醫療器械創新網;為各類藥廠提供對應的醫療器械創新網,并且能夠覆蓋香港、澳門、菲律賓、泰國等地,經營的檢測項目種類豐富、合作方多樣化,因此香港醫檢所積累了豐富的實驗室管理、提供優質基因醫療器械創新網的經驗。
2013 年-2018 年 HK-MPDC累計虧損約 702.20 萬,2018 年實現營收約 2130.97 萬,實現凈利潤 175.74萬,開始盈利。
?
2015年的時候,凱普便依托香港醫檢所迅速開啟 ICL業務在國內布局。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凱普計劃在全國布局25家左右檢驗所,已在廣州、北京等 19 個城市完成醫學實驗室建設,在此次疫情期間有14所檢驗所拿到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資質。
從以上歷年的醫學檢驗服務營收來看,其占比逐漸增加,2019年的時候營收8366萬左右,但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就已經完成了7836萬,接近去年一年的營業收入。
?
以前我們是把金域醫學、迪安診斷和艾迪康稱為ICL的三大龍頭。
?
金域醫學毋庸置疑是龍頭寶座,幾乎覆蓋了國內的所有省級行政區;然后就是迪安診斷,覆蓋率上略小于金域醫學,緊隨其后的艾迪康在數量上要比金域和迪安差一些,但也是穩穩的龍頭之一。
?
再然后就是凱普、華大和達安基因這種依托已有產業發展起來的ICL業務,華大基因側重于特檢項目,尤其是基因測序業務,而根據凱普醫檢公布的檢驗項目來看,還是比較豐富的,當然凱普醫檢還是跟其他傳統醫學檢驗所有點區別的,區別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香港醫檢所的成功運營經驗,另一個是注重分子診斷,以腫瘤基因檢測、串聯質普、高密度基因芯片等高端特檢為重點發展方向,因其本身也是一家分子診斷公司。
?
達安基因本身主要切入的市場是醫學檢驗相關的試劑、耗材和儀器設備供應,其第三方診斷業務主要集中在子公司云康健康上。
?
而這份來自動脈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此次疫情防控當中能夠進行新冠核酸個人檢測的檢驗所,凱普達到了14個,穩穩的位居前五。
?
從持續服務性上來說,新冠核酸檢測項目不可能持續存在,隨著國內疫情的結束,各地陸續復工復產,這部分的體量會逐漸縮小,但借著新冠檢測項目,能夠完成檢驗所與終端客戶的對接,后續帶動其他項目的開展,這個是此次疫情,帶給ICL的發展契機。
?
這次疫情對于凱普來說是個機會,對于很多檢驗所來說都是機會,但我個人覺得凱普可以算得上最大的贏家。
?
一個企業想要進行轉型是很難的,既要有合理的布局,也要有合適的機會。以前凱普在市場宣傳的時候經常使用“凱普生物”,大概2018年后,對外都是使用“凱普醫檢”,從改名字上也可以看出管理層對于公司轉型的決心,但轉型除了有決心還得有布局和機會,無疑這次新冠疫情帶來了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