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正在徹底改變中國醫療健康的市場格局。
經此一疫,醫療預算、市場模式、研發創新等行業關鍵要素勢必受到沖擊。
沒人知道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但危機結束之后的世界必定不同以往。對于某些企業來說,活下去是短期的唯一目標!
5月21日,2020年全國“兩會”拉開大幕,醫療界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加速醫藥行業轉型升級、推進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醫療新基建等成為熱門話題。
借此機會,醫趨勢邀請了十二位全球醫療商業領袖,在“下一個新常態”來臨之際,立足中國,放眼全球,談談對中國醫療行業的看法和建議。
(排名不分先后)
在防疫常態化的重要時刻,全國兩會的順利召開,無疑為各行業重啟和中國經濟全面復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GE醫療中國自始至終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韌性,對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未來,我們希望能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國產智造和創新勢能,加速數字醫療與智能應用的開發落地,升級醫療服務“工具箱”,跑出中國式加速度,助力醫療“新基建”和主動預防型公衛防控救治能力建設。
與此同時,我們也非常期待中國政府能夠進一步投入醫療和公共衛生建設,加大對智能醫療應用場景的扶持力度,繼續優化營商環境,讓國內外企業在更為公開、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之下,共同進步、并肩發展,凝聚合力,更好地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GE醫療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這片熱土,中國的醫療健康生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也同樣需要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和智慧。
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之時,兩會的召開對于特殊時期下的經濟發展走向和在華企業運營有著重要意義。
我們十分期待政府能在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健康科技創新等方面,繼續推出有力舉措。
在應對疫情中,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展現出強大潛力和良好發展勢頭。這一趨勢將在后疫情時代進一步延續。
飛利浦正在積極推動健康科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未來,我們將加強與本地生態系統的緊密合作,繼續創新與人才投入,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痛點,為中國健康醫療系統的轉型創造價值。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藥企之一,賽諾菲積極支持國家在健康領域的五大戰略目標以及對五項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在“健康中國”的戰略部署指引下,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議政府能夠進一步加大對醫藥健康領域的投入,提升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增加慢病管理和防控的投入,特別是在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管理方面,從而更好惠及慢病患者。
第二,建議提高全人群疫苗接種率,提供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
第三,建議完善對罕見病患者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通過建立多方共付機制提高治療費用可負擔性,讓更多的罕見病患者獲得救治,且不至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第四,希望在未來制定政策中能充分考慮和兼顧創新產品的可及性、產品價值評估體系的合理性,并確保知識產權的價值得到尊重和體現。
2020年伊始,中國和全球各國都面對著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中國政府在這場疫情中高效及時的防控和全方位資源的調動舉世矚目,并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優異成就。
兩會期間,醫療衛生制度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與加強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們期待并建議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指引下:
政府進一步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促進國內外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大力促進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發。
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公共衛生乃至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進一步增進創新藥品的可及性,特別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提供,將高效便捷的產品,更好地惠及糖尿病、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患者。
作為跨國企業,我們也愿意秉承“植根中國、造福中國”的理念,以患者為中心,助力健康中國的實現,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然而中國政府堅持深化對外開放,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將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國策。
從當下和長遠來看,中國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創新始終位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醫療衛生領域更是如此。
堅持創新是未來中國醫療健康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更加堅定了像武田這樣以創新研發為驅動的生物制藥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決心。
我們已經開啟了“加速度”發展,建立了從新藥開發、藥物生產到市場化的全方位布局,專注于腫瘤、罕見病、消化、血液制品等疾病領域。
未來5年,武田將持續加大在中國的投入,我們相信隨著武田制藥的創新藥物更快、更多、更及時地進入中國市場,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兩會的召開,展現出中國政府對控制國內疫情及穩定經濟增長的信心。
我們期待政府加大對公眾健康和醫療產業的關注和投入;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對企業利好的政策出臺,促進外資企業在華業務的快速恢復,更好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
波士頓科學根植中國20多年,我們對中國的市場和未來充滿信心。
此次疫情,我們看見大數據、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展現出的價值和效率,也看到了醫療服務進一步下沉的需求。這需要整個醫療行業積極合作、共同創新,來提升新趨勢下的公共衛生服務效率。
波士頓科學將以“廣覆蓋”、“加速創新轉化”、“加強本土合作”為核心的戰略目標,積極參與醫療健康全產業鏈的升級,期待攜手各方合作伙伴加速“互聯網+醫療”的創新。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 “醫療服務急慢分開”的重要政策,急診檢驗作為急診醫療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為患者接受快速診斷與精準治療贏得寶貴時間,也為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常規情況下危重癥患者的疾病診斷,在特殊時期,例如重大災害或疫情發生時,急診檢驗首當其沖。
庚子鼠年的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依然需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建議醫療機構要提前考慮發熱門診和急診面對類似疫情或重大災難時的檢驗需求,給予足夠的空間、人員和財政投入,加強急診實驗室建設,審慎選擇能夠適應急診檢驗需求的檢測平臺,以從容應對類似突發事件,保障人民健康,挽救患者生命。
作為一直關注急診并致力于為急診檢驗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奧森多醫療,也將一如既往作出應有的貢獻。
東軟醫療作為國內醫學影像設備 “多項第一”的創造者,在核心關鍵部件上一直是自主研發、專利保護。而這次疫情,再一次印證了唯有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加強技術創新與積累,才能實現高端醫療裝備的自主可控,才能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在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的抗疫過程中,我們切身的感受到,醫療企業要不斷深化核心關鍵技術,并且保證特殊時期的供應鏈穩定持續。
同時,建議國家構建“平戰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體系與公共衛生應急服務體系,東軟醫療等民族企業可以從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生產能力與儲備能力緊密結合,產能儲備力度就會大大增強,一旦出現應急事件,馬上物流高效運轉、供需無縫銜接,醫療物資就能在第一時間運送到一線醫務人員手中。
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很多腫瘤患者的正常治療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有些重癥患者錯過了治療的最佳窗口時間,令人痛心。希望在十四五規劃中,政府加大力度發展“醫療老基建”和“醫療新基建”,補齊腫瘤治療的短板。
?
我國腫瘤放射資源目前還是嚴重短缺且分布失衡,僅北京、上海、山東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配置標準,需要政府大力投資發展高效率、高質量的分級診療醫聯體,完善各級醫院的腫瘤放射治療設備配備,鼓勵人工智能、大數據、云、物聯網技術在腫瘤治療的臨床應用。
?
另外,我們建議立法保障醫務工作者的權益,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完善職業發展體系,急需建立醫學物理師職業體系。
疫情為我們帶來良多思考,特別是促進傳染病多種防治機制的建設、對疫情防控和疾控體系的應急預案的建設、加強醫療公共衛生應急儲備及平戰轉換能力的重要性。?
珀金埃爾默中國團隊在疫情初期快速研發出符合WHO、FDA和CE標準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并在生命科學領域全力支持科研機構進行疫苗及藥物開發,最大程度發揮了我們在行業中的優勢。
?
與此同時,我們希望,國家能夠進一步促進外商投資的研發型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健康衛生科研項目,以利于引進更多更新的全球創新技術。?
作為一家專注于臨床診斷、生命科學和分析儀器超過80多年的企業,我們在此次支援中國及全球抗疫行動中,尤為體會到篩查、診斷以及疫苗及藥物的快速研發在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
希望國家進一步增加對醫療資源的投入,進而帶動更多醫療產業的專業力量,共同助力中國醫療科研和公共衛生預防及應急能力的整體提升。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放緩腳步,審視生活,珍惜健康。面對疫情,豪洛捷已推出的兩代檢測試劑成功參與全球抗疫,并正在攜手中國科研機構深化研究。
作為全球唯一同時提供“兩癌”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豪洛捷一直致力于以創新醫療技術守護女性健康;此外,為響應國家 “建立多元立體‘兩癌’防治體系”、“婦女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政策導向,我們致力于讓更多女性從“他律”向“自律”的健康管理意識轉變,主動開展預防“兩癌”的行為。
近期,我們與中國本土品牌建立的“525我愛我”健康聯盟,就是在努力踐行這一目標。
在兩會成功召開之際,期待由改革開放的國策所營造的寬松營商環境,助力各國醫療企業攜手合作造福中國市場和華人大家庭,以百分百本土職業經理人組成豪洛捷中國管理團隊正在努力踐行。
嘉德諾一直身體力行地踐行著“關愛之翼”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圍繞預防、治療、康復等多生命周期,在多個環節與醫護人員攜手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在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我們再次深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基層醫護人員是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的“守門人”。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至關重要。
嘉德諾旗下康蒂思進入中國近三十年以來,一直將支持中國心血管醫護人才培養視為己任,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醫技人員提升專業技能和崗位勝任力。
未來,我們也將一如既往與中國醫護人員以及合作伙伴攜手同行,把更多的創新產品帶到中國,也把更多優質的中國制造帶給患者,持續關愛患者健康。
危機二字中,既包含危險,同樣蘊藏機遇
未來究竟趨向何方?
我們沒有必然的把握
在此刻,我們唯一能做的
躬身入局
面對這場“非常”時期的“非常”兩會
或許你也有相對國家、對行業的建言獻策
留言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