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作為一種重要的成像技術,在軟組織和功能成像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其時效性也使得術中成像成為可能。但是由于強磁場的存在,給與其配套的手術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為大家盤點了近年來出現的磁共振兼容的手術機器人,一起來看看吧!
??
一、磁共振,更適合術中實時成像應用
?
在影像引導手術中,成像技術覆蓋了手術全程,影像的質量和時效性往往直接決定了手術治療和手術效果。常用的術中成像技術包括超聲波成像,磁共振成像,CT等。其中超聲波(如B超)檢查是利用超聲波產生回聲的原理來檢查;CT是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進行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而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氫原子核在磁場內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影像技術。三種成像技術各有長處,合理使用能夠使手術獲得更好的效果,如CT成像較超聲波成像清晰,但超聲波成像實時性更好。磁共振成像則兼顧二者優點,且無電離輻射。
?
二、淺析磁共振術中成像的優點與缺陷
?
磁共振用于術中成像有以下優點:核磁的成像機制對人體沒有電離輻射損傷(與X光相比);能直接獲得三維圖像;對軟組織結構顯示清晰,有利于如血管、神經系統的手術過程。但,磁共振技術也有一些天然的缺陷,由于磁共振需要利用強磁場進行,所以金屬對于這一過程影響巨大。在體外的金屬制品可能會被吸起,造成意外傷害。同樣,體內的金屬制品也可能發生錯位、失靈等,給患者造成傷害,例如體內的起搏器損壞,固定鋼釘錯位等。除金屬部件發生直接位移外,磁共振成像過程中,鐵磁性物質會造成顯著偽影,降低動態監測中的圖像的診斷價值,同時還可能產生熱效應。
? ? ???
金屬材料在磁共振中產生的偽影,左:假牙,右:脊柱固定螺釘
?
另一個問題是磁共振成像系統往往比較狹窄,內部空間很小,這限制了大型器械直接介入手術的可能性。如何在較小的空間里,實現更為復雜和精密的手術是另一個難點。因此適合小范圍高精度要求的手術機器人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總結一下,設計使用核磁兼容的手術器械時,需要考慮到手術器械上涉及的金屬材料是否會造成影響,盡量使用金屬替代材料,同時也需要提高小型化與自由度的程度,使得在核磁環境下能夠進行更為復雜的手術。
?
三、磁共振兼容材料
?
由于鐵磁性材料在磁場范圍內會受到強大的感應力和力矩,并會使得磁場產生巨大擾動,進行材料選擇時不能選擇這一類材料。現在常用的材料內無鐵磁性的有非鐵磁性金屬和合金、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直接使用貴金屬往往材料強度達不到,而且價格高昂,因此目前使用合金和高分子材料進行搭配是主流趨勢。合金如鈦合金和銅合金都可以減少偽影,而高分子材料有尼龍、聚甲醛、聚丙烯等,由于其本身根本不含有金屬成分,因此也有較好的效果。現在直接針對核磁環境的新材料研究較少,但是隨著高分子技術的進步,獲得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更好的材料是很有希望的。
? ? ? ?
聚甲醛材料
?
四、磁共振兼容手術機器人盤點
在圖像引導微創手術中,醫生需要根據影像指導手術全程,這對醫護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核磁設備內部非常狹小,醫生操作極為困難,因此使用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很有必要,下面就簡述一下相關系統的研究進展:
?
1、Innomotion機器人
?
Innomotion是一款氣動機器人,完全與磁共振兼容,可在磁共振內部提供精確的穿刺。該機器人有6個自由度,可以固定在核磁系統上。該裝置經過優化,可用于狹小的磁共振和CT環境。最初的系統較為簡單,僅可提供位置引導,即機器人向醫生指示穿刺位點和針取向,不能進行實時引導和進針。后續系統進行了升級,增加自由度到7個,并改善了驅動方式。
? ? ? ?
Innomotion機器人與進行的穿刺
2、LPR機器人
為保證機器人主體在磁共振下不成像,在CT下對成像的影響最小,選用的材料是由尼龍、聚甲醛樹脂和環氧樹脂,該機器人有5個自由度,分別為位置自由度兩個,兩個位姿自由度;最后一個為穿刺自由度,采用“鸚鵡嘴”結構,能夠實現自動穿刺。LPR定位過程中使用的算法最初是用CT圖像開發的。然而,由于制造機器人所用的材料、緊湊的結構以及用于驅動它的遠程氣動結構,LPR完全兼容MRI。
??
左:在磁共振中的演示,右:CT圖像中的穿刺手術
?
3、Krieger-Susil系統
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癥相關死亡的頭號殺手。為了實現更精確的活檢,Krieger和Susil開發了磁共振圖像引導下的機器人輔助裝置。到目前為止,該系統已經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200多個活檢中使用。與其余系統盡量消除器械的影像不同,該系統引入了成像線圈和定位線圈以提高穿刺準確性,觀察進針位置。
? ? ? ?
Krieger-Susil系統中的針頭和線圈設計與磁共振影像
?
4、NeuroArm系統
神經外科手術對于病變定位、分離和切除的精確性要求極高。特別是在腦部腫瘤切除過程中,細微的差別就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使用手術機器人與磁共振進行聯用,能夠減小醫生的誤差,極大改善手術效果。NeuroArm就是這樣一個系統,整體系統對磁共振成像無干擾,可以在核磁間進行手術。操作手臂具有多個關節,可完成多維動作,共有雙臂8個自由度。壓力感受器能夠給術者提供實時觸覺反饋,且能過濾掉術者手的輕微顫抖,使機械臂前端連接的手術器械如雙極電凝和吸引器更加穩定。
?
由于其出色的性能,現已進入臨床。但是該系統較大導致無法進入核磁檢測內部,所以無法進行磁共振監控下的實時手術。需要將患者的頭部固定進行磁共振成像后平移至手術機器人下方,再進行手術。如果未來能夠將該套系統小型化,使得其能夠在磁共振成像內部進行操作,將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 ? ? ?
NeuroArm系統與操作醫生(注意手術是在核磁系統外進行)
?
5、Master-Slave 手術系統
該系統由馬里蘭大學的Jaydev P. Desai課題組開發用以進行乳腺癌活檢,目前尚無官方命名,已經在動物實驗中證明了有效性。該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主仆結構,即醫生可以在核磁室外操作一個主系統,而在核磁室內具有相似結構的仆從系統(磁共振兼容)可以對患者進行同步操作,完成穿刺檢測。而主系統和仆從系統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因此無需全部處于同一環境中。這種主仆結構可以將較為復雜的計算、模擬、顯示等手術非必須結構放置在核磁室外,而核磁環境內的結構較少,對于材料要求、需求量和復雜程度要求都較低,更利于設計和制造。
? ? ? ?
以網絡連接的Master-Slave 手術系統
?
結語
磁共振作為重要的醫學影像技術之一,目前已經參與了很多醫療決策與手術過程。如果能在手術過程中兼容磁共振成像,則能夠極大提高手術精確度和效果,因此這一領域非常值得關注。雖然目前在磁共振下能進行的手術還比較簡單(以穿刺類為主)。但相信隨著醫療機器人的進步和新材料的進步,未來在磁共振環境下進行復雜手術也會成為可能。
?
參考資料:[1] //www.mcip.hokudai.ac.jp[2] 10.3969/j.issn.1000-1093.2013.08.014[3] CNKI:CDMD:2.1012.019682[4]10.1109/EMB.2007.910262[5] 10.1007/s10439-018-2075-x[6] 10.1109/TBME.2004.840497[7] 10.1177/027836491350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