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免疫系統因素。通常來講,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初次感染之后生成一套“防御機制”,產生中和抗體的記憶B細胞,以及幫助調節免疫反應并殺死被感染細胞的記憶T細胞。其中,記憶B細胞產生免疫活性物質,可以防止病毒再次引入人體內并復制。
但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適應性免疫反應不足、免疫力減弱和免疫逃逸,都會破壞或規避免疫系統的殺菌特性,導致再次感染。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看來,新冠病毒DNA突變率似乎比流感病毒要慢,但目前的數據還不足以得出更多確定結論,需要利用再感染者傳播病毒的能力以及臨床結果進一步觀察。
其次,是多重感染因素。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模型可以表明,同種冠狀病毒在1年內再次感染是常見的;同一流感病毒也可能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再次感染;1年以內再次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也有記錄。而共同流行的呼吸道病毒,在爭奪相同“資源”時,還可能會相互干擾。因此在未來幾年中,新冠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尤其是與流感病毒和其他致人感染的冠狀病毒的臨床和人口規模相互作用,還需要進行監測。迄今為止,已經記錄了一些新冠病毒的合并感染,也包括流感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合并感染。
再次,要看病毒的季節性表現。在熱帶以外的地區,許多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在特定季節會重復出現,如在溫帶地區,冬季流感高發,原因是人們久居室內,抑制了人體的免疫功能。
最后,則要看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的程度。從人口規模來看,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可能重疊暴發,從而對公共衛生系統構成嚴重威脅。每一年,季節性流感都會造成數百萬人嚴重感染,這種額外負擔,會對已經受到新冠疫情挑戰的衛生醫療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鑒于不同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方式是相似的,為減輕新冠病毒傳播而采取的非藥物干預手段——譬如個人防護設備、社交隔離、衛生條件、室內聚集場所有限等,可能會減少季節性流感暴發的程度。
科學家表示,根據新冠病毒與其他β-冠狀病毒之間的免疫持續時間和交叉免疫持續時間,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后情景進行了建模,顯示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每年出現,而更長的免疫過程以及與其他β-冠狀病毒的保護性交叉免疫作用較小,亦可能導致幾年后病毒明顯消失,隨后又重新流行。當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出現,因為在現階段,仍有許多情況仍在發展之中而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