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是,2020年11月15日,經過8年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正式簽署,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正式成功啟動;
另一件,12月30日晚,中歐五位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大家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歷時7年談判,終于落下帷幕!
醫療界人士,普遍對中歐貿易協定并不敏感。但是中歐貿易協定可能在未來的三五年,甚至十年,深刻地影響中國醫療市場的走向。
也許“由于中歐貿易協定影響......”將成為我們描述行業發展狀態最常用的開篇句式。
新貿易:加速“雙循環”格局
受疫情影響,已延續30多年的全球化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讓跨國公司、本土醫療企業看到新的海量機遇。
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意味著隨著進一步擴大開放,歐盟26國跨國醫療企業將提升以中國為中心,“在中國、為全球”的能力。
在這一格局下,跨國醫療企業也能夠運用更多資源,優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提升公司整體運營效率;
中國本土企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將借力歐盟發展多邊貿易,加速出海。
雙方互利之下,國內與國際市場實現更好聯通,成為一個更開放、更具韌性的經濟體。而中歐投資協定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
新醫療:放寬外資辦醫限制,推動商保落地
中歐投資協定中明確提到的一點是:
中國將解除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深圳等主要城市的私立醫院合資要求,來提供新的市場開放。
也就意味著,中國對外資投私立醫療的限制,有了徹底的改變。
未來隨著外資醫院大舉興辦,必將大力推廣商保。商業保險可能是最先受益的行業,它將成為醫保真正的補充機制。
其次消費醫療也有望部分納入商業醫療保險的范疇,未來私立醫療將會受到歐洲產業資本的沖擊和洗禮,帶來另一波產業升級,迎來新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中歐投資協定為歐洲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中國市場準入,針對私立醫療,使我們的企業得以增長,創造就業機會。”
新起點:醫療開放3.0時代
中歐雙方就補貼透明度、技術轉讓、標準制定、行政執法、金融監管等與醫療企業密切相關的議題達成共識,也就意味著本土企業、外資等各類性質企業都面對同樣的市場條件。而更加自由、平等的市場必然會倒逼些積重難返的國企、私企改革。
協定采取的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中歐雙方還將承諾在大多數經濟領域不對企業數量、產量、營業額、董事高管、當地研發、出口實績、總部設置等實施限制,并允許與投資有關的外匯轉移及人員入境和停居留,即鼓勵歐洲企業入華。
中歐雙方在投資方面潛力巨大,歐盟對華投資僅占對外投資存量的4%,中國投資也只占歐盟吸收外資總額的2%。協議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提升,將加大中國研發環境的吸引力,將吸引更多歐盟企業投向醫療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歐盟在制造業技術的積累和生產的成熟度賦能中國醫療領域,加速醫療領域研發。
雙方致力于繼續推動歐元和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歐盟未來一些優質資產有出售愿望,中方可以把握機遇,推動國際布局。從長期發展來看,中歐投資協定也將更有利于推動區域合作,重塑全球化格局。
擺在中國資本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是大浪淘沙被拍在了沙灘上,要么就必須選擇走向星辰大海。
?——中國開放邁向3.0時代的野望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聯手,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聽到消息第一反應就是“不敢相信”。
過去三年,美國一直忙于與中國的貿易戰,在全球兩大經濟體的戰火之下,所有個體都惶惶不安。
中美之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緊張關系:美國眾議員組建“中國行動小組”、公布“對華戰略”、對中國企業極限施壓...
這一系列操作標志著美國對華的對抗態度正在全面升級。
作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醫療行業自然也無法免遭波及:
7月20日,美國商務部新增11家中國醫療公司列入“實體清單”,部分企業此后恐怕再難與美國企業做生意;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中美“脫鉤”似乎正在從呼聲逐步變為現實,華為和tik tok先例之下,整個中國醫療科技行業的主流戰略路線?— —?“出海”,受到了挫折。
那么對于中國來說,既然注定不能避免,不如直面生存議題: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下,處于相對弱勢一方的中國,要如何應對?中國醫療行業在大國博弈的硝煙下,將受何影響又該如何走好下一步?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需要歐盟,讓美國無法在全世界孤立中國。
《紐約時報》也說:協議的簽訂將會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大勝利。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說這個協議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意義,同時還有政治上的意義。
“7年馬拉松”落幕,未來全球市場“三足鼎立”
中美貿易戰爆發開始后,中美投資協定談判按下暫停鍵,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開始慢慢脫離中美談判的軌道。
雙方高層的領導人更加積極地推動了雙邊談判:
2018年7月的第二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雙方交換了市場準入清單,并同意將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作為雙邊經貿合作中的最優先事項;
2019年4月,中歐領導人會晤后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將在2020年首次制定了投資自由化協定的時間表...
新冠疫情之下,在美國對Tik Tok和華為步步緊逼之時,中歐雙方已經進行了長達十輪談判。
最終,這場七年的“馬拉松”式談判在新年鐘聲敲響前畫上了句號。
未來在RCEP、中歐投資談判上,中國、北美、歐盟作為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三個引擎,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03投資流動加速2021?
疫情開啟,醫療健康領域成為最先被波及的板塊。
全球后疫情復蘇之下,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伴隨“醫療”領域在一級市場成為風口,大量的資本涌入這個板塊,未來將成為投資機構“撒錢最多”的賽道。
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在中國市場上,醫療資本就已經持續火熱,研發管線堪稱“火爆”。
數據顯示,2020年醫療健康領域共計有61家公司實現IPO,相比2019年增長48%。
其中,有48家選擇登陸科創板,占比接近 80%。包括生命科學研究以及藥物研發公司“神州細胞”、擁有多項疫苗專利的“康希諾”等企業均成功 IPO。
其中復旦張江、君實生物、康希諾、再鼎醫藥為二次上市。
備受資本寵愛的百濟神州2020年還創造了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最大一筆股權投資,或也是投資機構看好其在科創板上市后的增長潛力。
7月13日,百濟神州向特定現有投資者以注冊方式直接發行20.8億美元股票,高瓴認購了其中不低于10億美元的份額。
而外資對中國醫療企業的投資似乎從不吝嗇。
2020年8月11日,聯拓生物(LianBio)宣布正式成立,首席執行官黎兵博士。而其創立者卻是超20年專注大健康領域的美國老牌投資機構Perceptive Advisors。
成立第一天聯拓生物已經“配齊”了全套管線、合作、資金、研發等,而且合作方包括全球頂尖企業。
8月11日,獲得MyoKardia的FDA突破性療法創新心肌病靶向藥mavacamten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開發和商業權益;
8月13日,獲得BridgeBio超20種管線產品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優先使用權;
11月19日,與輝瑞達成合作,攜手推動其創新藥物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和上市。
2021資本加大“組局”
為歐盟醫療企業提供了在中國開展投資的重大機遇,報道稱,包括諾華、賽諾菲、默克、諾和諾德...歐洲公司都會從中受益,
瑞士制藥公司諾華CEO Vas Narasimhan表示:“此前針對中國市場,諾華打造區域為導向管理架構,用以應對產替代,政策,法規變化,推動諾華在中國區的業務扁平化。
此次貿易的開放將推動主要產品的市場與未來投資,皮膚病藥物Cosentyx預期未來有50億美元的增長動力”
法國藥企賽諾菲CEO?Paul Hudson表示:“在協議達成一致不久后,公司就進行兩筆加碼免疫學領域的交易,讓投資者看到了公司為了轉型做出的努力,也是為了迎接新的全球格局。
新格局下,未來公司繼續圍繞特藥(免疫、罕見病、血液、神經、腫瘤)和疫苗業務單元任命更具針對性的管理人員,繼續重點開發數字療法等新技術,尋找優秀的合作伙伴。”
德國默克現任CEO Stefan Oschmann表示:“隨著中歐投資協議落幕,對于默克藥品上游商是意外的福音,公司未來將以擴大其在免疫腫瘤學領域的產品布局與投資。”
丹麥諾和諾德CEO Lars Fruergaard J?rgensen表示:“新環境下加速糖尿病領域的差異化,未來將有更多資本融入。”
本土醫療企業中,中歐投資協議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將發散到整體領域,作為醫用敷料頭部的奧美醫療、穩健醫療、振德醫療,已經開始率先直接受益,出口大漲...
不論怎樣,2021年,對于整個醫療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起點。
中歐投資協議的落地即帶來了空前基于,也必將使各大醫療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