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臟內科成功為一位20歲女性擴張性心肌病患者植入該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
該患者2020年12月21日突發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送往醫院搶救,于12月25日轉瑞金醫院進一步診治。
瑞金醫院心臟內科S-ICD植入團隊
臨床診斷:
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LVEF 32%),NYHA II級;
頻發室性期前收縮,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
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術后。
術前,金奇醫師仔細評估患者病情。此患者在家中發生心臟驟停,家中有醫護人員,經院外及時有效心肺復蘇和急診入院除顫搶救成功。該患者擴張性心肌病,有猝死家族史,今后再次發生心臟驟停的概率高,屬心臟性猝死二級預防,目前植入ICD是降低該類患者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措施。考慮到此患者年輕,如果植入經靜脈ICD,今后存在頻繁經靜脈更換或拔除導線可能,而S-ICD可避免出現類似情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選用了可進行1.5T核磁全身掃描的A209除顫器和3501除顫導線這一全新組合,該組合也是兼容MRI的SICD國內首批植入者。術前對患者進行了體表心電圖篩查,胸骨左、右兩側1cm的主要向量、次要向量、備選向量的臥位、坐位測量結果均符合篩查標準,可以植入S-ICD。
ECG篩查
金奇和潘文麒兩位醫師負責了此例手術。手術得到了麻醉科同事全力支持,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沿左側第5肋間腋中線走形切開皮膚6厘米,逐層分離皮下組織至肌層,尋找到背闊肌與前鋸肌之間的深筋膜層,鈍性分離,做好囊袋確保足夠深度來容納裝置。于劍突下切開皮膚2cm,逐層分離皮下組織至筋膜層,通過隧道穿引針連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約14cm處切開皮膚1cm,逐層分離皮下組織至筋膜層,通過隧道穿引針連接劍突下切口,此此手術使用隧道針自帶鞘管將45cm長的3501除顫電極從囊袋經隧道送至劍突下切口,固定電極中段,再使用鞘管將電極經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頭端。連接脈沖發生器A209,置入囊袋內,逐層縫合筋膜層及皮下組織,進行DFT測試,采用50HZ,200MA交流電方式進行誘顫,S-ICD正確識別,經首次65J除顫成功,除顫阻抗64歐姆。縫合皮膚,術區紗布覆蓋,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止血。手術耗時約1小時。
術中DFT測試
術后S-ICD影像
手術過后,瑞金醫院吳立群教授表達了對S-ICD 技術的觀點:
S-ICD適應證:
首選:
無靜脈植入通路(靜脈閉塞/人工機械三尖瓣);
經靜脈ICD植入存在感染較高風險(血液透析、兒科患者、免疫功能不全);
離子通道病(LQT,Brugada);
有植入裝置感染史。
可推薦:
年輕患者;
一級預防;
有選擇的二級預防(院外心臟驟停的幸存者,沒有單形性室速證據);
女性/對上胸部美觀有要求者
S-ICD與傳統ICD區別
ICD手術主要目的為猝死預防,傳統的治療手段是經靜脈的導線植入式ICD,由導線感知到心腔內的活動進而對室顫室速進行治療,治療的方式和電擊的原理一樣。我們今天用S-ICD這個新技術新裝置可以避免傳統經靜脈的ICD導線植入在心臟的血管內,容易出現并發癥及感染的風險,對于那些高危的病人,比如腎功能不佳、用激素的患者、糖尿病的患者、老年人這些容易感染的人群,導線發生感染處理起來會更麻煩,而此新技術是將整個裝置包括電極都埋在皮下,降低了手術的復雜性、無需X線即可完成。
S-ICD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已經有很多病例和多中心臨床研究5年以上的臨床隨訪數據,特別是近期PRAETORIAN和UNTOUCHED研究結果的公布,進一步證實了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S-ICD是傳統經靜脈ICD的重要替代治療方式,尤其對于不適合經靜脈植入除顫導線的患者。此外,對于年輕預計生存期長可能需要反復更換除顫導線者,也具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