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講求主流創新、前沿技術及顛覆行業,屬于高端制造,而制造業是中國人最擅長的領域之一。從基礎研究廷伸至應用層面,透過循序累積的改進,產品更接地氣并兼具性價比。
故此,我們認為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一定會崛起,從過去的仿制走向自主創新,進一步邁向全球。
本文共分四個部分:
行業洗牌后的四大投資思路
去年冠脈支架集采的落地雖對整個醫療器械領域造成極大沖擊,對此我們曾在“”一文表示集采背后意義是擠出國外廠商,長期加速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穩健發展。
醫療器械行業主要有以下四個增量邏輯:
01國產替代
目前除了技術壁壘較低的冠脈支架、骨科創傷等領域外,其他高值耗材領域中的進口與國產的比例大約是七比三。
02滲透率提升
部分醫療器械具備消費屬性,隨著國內支付能力、個體意識的提升,改善生活體驗的產品需求會日漸放量,比方說慢性病的易發性提升了家用醫療器械的需求。
03集中度提升
高值耗材領域的國產化率雖低但國內龍頭集中很高;而低值耗材領域的國產化率雖高但國內集中度極為分散。
以骨科創傷類為例,據威高骨科招股說明書,目前國產化率已超過70%,但國內龍頭大博醫療占比僅有7.8%,而威高骨科占比為4.7%,代表國內其他雜牌擁有60%份額。
04業務拓展至海外
在新冠疫情期間,國內不少醫療器械企業出現出口訂單迅速增長的情況,當中以邁瑞醫療的呼吸機作為代表。數據顯示,邁瑞醫療上半年在國際市場累計實現了近400家高端客戶群,業務拓展至海外成為突破行業天花板的另一個著力點。
醫療器械VS藥企
更有可能岀現十倍醫療股
美股過去十年共誕生14支大市值的十倍醫療股,其中8支為醫療器械,3支為創新藥、3支為醫療服務。這代表了器械公司的成長性都是有很高的想象空間,而這8支醫療器械股也代表了各個創新器械領域的龍頭。
醫療器械比藥品有更多的消費屬性
市場愿意給予消費屬性更高的溢價。醫療器械的術式升級、產品迭代同時創造出更多的新需求,比方說近年來骨科、眼科、牙科、康復、醫美等最具有消費屬性細分賽道的興起,意味著隨著消費升級,人們越來越愿意為舒適的生活質量和體驗而買單。
醫療器械的創新演進更有連續性
從上圖,我們可明顯看到醫療器械的研發支岀普遍比藥企低得多。對于行業產品的迭代和競爭,醫療器械是微創新且注重經驗積累,技術演進更有連續性。器械的產品屬性有點類似精密制造的范疇,對于已經成型的產品和使用場景,研發人員更多的工作是不斷打磨質量和產品的迭代升級。
政策利好,
平臺型選手有可能永遠是王
2020年,中國醫療器械領域重磅政策持續出臺
包括公布第六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品錄,鼓勵公立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國產設備“進口替代”持續推進;同時,全鏈條監管體系持續強化。醫療器械唯一標識UDI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志醫療器械監管將進入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新時代,對保障患者安全及降低運營成本等將起到巨大作用。
加強優勝劣汰,耗材帶量采購重構市場
去年11月5日,國家組織首次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微創醫療、樂普醫療等8家企業的10個產品中選,冠脈支架價格將從原來的1.3萬元均價下降至700元左右。
帶量采購倒逼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速行業流通市場變革,供應鏈環節不斷壓縮,龍頭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不斷優化及重構,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高。
最終很容易形成強者恒強的局面
通過并購跨界,橫向打開市場空間,除了邁瑞醫療、威高股份、微創醫療外,大博醫療及南微醫學也有平臺化趨勢,先從細分領域廷伸,最后跨越到國產缺乏的藍海市場外。
對比創新藥顛覆式的創新,國內企業更擅長微改進式的創新方式,再考慮醫生的操作習慣粘性及學習成本等,醫療器械最終很容易形成強者恒強的局面。
尤其是在集采血腥殺價之后,醫療器械行業的進入壁壘會更高,同時也意味著單賽道頭部企業雖不會有短期落后風險,但未來橫向拓展也會變得更困難。從去年集采一事證明了,凡是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大單品都可以砍,最終都是在引導企業去做更難的、創新的東西。在集采常態化下,一致性評價勢在必行,而企業高質量創新將成發展主線。
所以,目前的醫療器械平臺三巨頭邁瑞醫療、微創醫療、威高股份可能永遠為王。
手術機器人:下一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
下一個爆發的新賽道
其實這并非一個新概念,美國直覺外科公司早在1996年已推出第一代達芬奇機器人,至今已更新五代,股價也在這20年間上漲超過100倍。
目前國內第三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總體購置費用在2000萬人民幣以上,專用的操作器械每用10次就需強制性更換,花費約10萬人民幣,這才是真正的高值耗材。
對比達芬奇,國內的手術機器人尚在起步階段。去年上市的天智航骨科手術定位機器人,每臺520萬人民幣,去年僅賣出41臺,其中31臺還是來源于政策支持,市場接受度非常低。但隨著微創醫療機器人宣布上市,我們預料威高的妙手機器人也會緊接而來,國產手術機器人將來必然會成為下一個爆發的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