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創新效率的下滑以及投資回報率的降低,大型跨國醫藥/醫械公司紛紛尋求更加“輕量化”的方式來加入到中國創新企業的爭奪賽中,并期待從中分一杯羹。
輝瑞、禮來、阿斯利康、賽諾菲、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強生、珀金埃爾默等公司紛紛加入到這一戰場。
有的剛剛起步,有的早已征戰多年。我們以行業內最具代表性的機構,來觀察分析它們對于中國醫療市場的影響。
制藥:禮來亞洲基金已投資89家企業
禮來亞洲基金(LAV)一直是行業內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由MNC設立的產業基金之一。
一方面,禮來亞洲基金當年在信達生物的投資中一戰成名;
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基金,禮來亞洲基金堅持在中國市場上進行投資,日趨活躍。2020年,該基金進行投資的次數高達30次,且其投資的企業共有9家通過IPO上市。
禮來亞洲基金2008年起始于禮來制藥的風險投資部門,但在2011年就成為獨立的投資管理公司,禮來制藥在禮來亞洲基金中股權占比10%,兩者互相獨立。
作為最早在中國開始耕耘的生物醫藥專業基金之一,禮來亞洲基金十年來一直持續投資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并逐步擴大至美國。
目前,一共管理超過等值45億美元的6支美元基金和5支人民幣基金。禮來亞洲基金的總部位于中國,在上海、香港和美國硅谷均有設立辦公室。
▲禮來亞洲基金各年份投資數量統計(醫趨勢統計制圖)
截至2021年3月21日,禮來亞洲基金共計進行了129起投資。
從投資階段來看,禮來亞洲基金投資最多的是B輪,2018年至今共投資34起;其次是A輪,共計27起;C輪,共計15起。因此,該基金更偏愛醫療行業的早中期投資。
從投資年份來看,禮來亞洲基金的投資日漸活躍,2018年以前每年最多12起投資,2018年投資21起,2019年投資25起,2020年投資30起。
2021年至今已有8起投資,以這個頻次進行投資的話,預計2021年投資次數將再創新高。
特色:重復投資,支持到底
從投資理念來看,在該基金投資的89家企業中,有高達30%(27家企業)獲得了至少2次投資。其中,
信達生物、和譽生物、科望醫藥、新格元生物、奕安濟世5家企業分別獲得了其3次投資;
博雅輯因、邁博斯生物、益方生物3家企業分別獲得了其4次投資;
英派藥業甚至獲得了其5次投資。
除此之外,禮來亞洲基金基于其母公司禮來制藥的種種資源和產業鏈優勢,除了會持續投資企業,還會提供很多增值服務,并支持到底。
▲禮來亞洲基金的投資理念
以禮來亞洲基金的代表項目信達生物為例:
2011年信達生物成立,2012年禮來亞洲基金就領投了其A輪融資。
該基金還促成了信達生物和美國禮來制藥超30億美金的合作,一度創造了當時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與跨國制藥企業之間規模最大的合作,幫助信達降低了運營研發的風險,大大推動了信達的發展:
2015年3月,該基金推動信達生物與禮來制藥達成總額超23億美元(首付+里程金)的中國及海外生物藥開發合作,信達將PD-1抗體的海外市場授權予禮來,并獲得5600萬美元首付款。
2015年10月,信達生物與禮來制藥達成總額超10億美元(里程金)的合作,即3個腫瘤免疫治療雙抗的全球開發合作協議。
另外,禮來亞洲基金持續為信達生物輸血,2015年參與了信達生物C輪1億美元融資,2018年參與其E輪1.5億美元融資。在信達生物2018年10月IPO上市后退出,賬面回報4.53倍。
成就:至今共有16家企業上市
▲禮來亞洲基金投資的、目前已上市的公司(醫趨勢統計制圖)
成立至今,禮來亞洲基金投資的89家企業中,已有16家企業通過IPO上市。
2020年是該基金的集中收獲期,共有9家被投企業上市(康希諾生物屬于二次上市),占據16家的一半還多。
2021年Q1,禮來亞洲基金投資的諾輝健康、亙喜生物分別已經在港股、美股上市,而世和基因已開啟科創板上市輔導。
從這些上市公司覆蓋領域來看,大多是近年來的熱點領域:抗體研發、腫瘤創新藥、CAR-T、癌癥早篩等。
某種程度上來看,這證明了:資本和風口,永遠伴生。
醫械:基金、孵化器等多模式并行
在醫療器械領域,創新搶奪戰中最為出色的應該當屬美敦力和強生。
與禮來亞洲基金的廣泛投資不同,醫療器械行業的投資領域大多與基金所屬企業自有的產品領域息息相關。
美敦力中國基金:投資7家企業,覆蓋業務相關領域
美敦力中國基金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投資中國本土早期醫療科技創新企業以及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海外創新技術。
▲美敦力中國基金投資合作
根據其官網截圖,美敦力中國基金至今已經投資了7家企業,覆蓋了微創治療、神經刺激、心血管、以及醫療服務(醫院)等。
縱覽下來,美敦力中國基金的投資領域相對較為傳統。
強生投資創新:多模式復合
強生對于創新仍然十分看重,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了強生Innovation Center創新中心、強生JLABS孵化器、強生創新JLINX、強生創新投資JJDC等機構。
根據CB Insights 數據,全球Top20醫療器械公司中,強生是最活躍的投資者。
▲全球Top20醫療器械投資活動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2月7日,來源:CB Insight)
最受關注的是2020年,金斯瑞旗下傳奇生物融資1.5億美元,是由哈德遜資本、強生創新投資(JJDC)、禮來亞洲基金(LAV)領投的。
強生中國投資體系中還需要關注的是JLABS孵化器。
2012年,強生JLABS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有13家JLABS在全球落地。2019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JLABS(JLABS@上海)是其分支,也是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個分支。
據悉,JLABS@上海由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和強生創新攜手共建,能容納近50家創新實體,涵蓋了包括制藥、醫療器材、消費品和醫療技術在內的領域,宣布開業時已有31家企業入駐。
▲JLABS@上海
JLABS@上海采用與分布在世界各地JLABS一致的“無附加條件”模式。即不要求獲得入孵企業的股份,也不要求優先投資權。
入孵公司只需每個月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使用包括辦公室、實驗室等的空間與各種實驗設備,并且獲得JLabs團隊在人力資源、財務等方面的運營管理服務。
入孵企業還會獲得一位JPal,即創業導師。他們均為強生的員工,在業界有著豐富經驗。JLabs也鼓勵入孵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合作,形成了創新生態系統。
采用孵化器模式的跨國醫械公司也有不少,比如波士頓科學。
中外企業均熱衷“投資”
禮來之外,輝瑞等都成立了對外投資公司,用以投資有價值的生物制藥以及醫療技術創新公司。
2019年,阿斯利康宣布與中金資本在無錫聯合成立全球醫療產業基金。
同年,珀金埃爾默對外宣布發起成立首個專注于中國體外診斷行業的市場化產業基金——珀金埃爾默創投(PKI Ventures,以下簡稱“PKI創投”)。該基金已經完成了第一筆投資,投給了創新型體外診斷公司——頤坤生物。
2020年,賽諾菲宣布對全球性風險投資基金凱輝創新基金進行戰略投資。賽諾菲希望利用凱輝遴選與投資企業的優勢,助力賽諾菲連結中國醫療健康初創企業。
中國本土醫藥、醫療企業也努力在這場創新爭奪戰中獲得一席之地:
國藥集團2012年發起成立的國藥資本,已先后發起設立三期基金,共管理資金等值人民幣超過60億元。
藥明康德則主要通過設立投資管理公司(如上海藥明康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參與股權投資基金(如薄荷天使、通和毓承旗下基金)的方式開展控股、少數股權對外投資。
華大基因則通過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如深圳華大基因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復星醫藥主要通過復星平耀、復健股權等投資機構開展少數股權對外投資。
也有不少本土企業通過與MNC合作的模式來加入投資戰隊:
2020年8月,泰格醫藥公告稱,擬出資5000萬元與阿斯利康和中金資本一起,參投合伙企業AstraZeneca - CICC基金(暫定名)。
2020年10月,魚躍醫療宣布以2億元參投設立阿斯利康中金醫療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企業名稱暫定)。本合伙企業的合伙期限為 7 年,合伙企業規模最高不超過 25億元。該合伙企業目的明確,主要對中國境內醫療健康產業相關的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或上市企業進行投資活動。
為何企業如此熱衷于搞“投資”?
這種企業投資能夠迅速幫助母公司從外部獲取新信息和創意,幫助其重回創新前沿。發起這種基金的母公司,通常扮演著輸出產業鏈支撐要素這一重要角色,并且還會幫助被投企業完成從0到1的艱難生長環節。
因此,這些“輕模式”的投資方式備受青睞。
不過,鑒于參與者越來越多,好資產越來越稀缺,不知道,這些企業又該采取怎樣的模式來爭奪“創新”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