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涉及3.4億參保人的改革。
2021年4月22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這是建立職工醫保23年來第一次對個人賬戶進行重大改革。
與之前相比,新規有三處較大變化:一是以后在門診看病有醫保報銷;二是家人可共用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三是單位繳納的醫保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接下來,各地有三年的過渡期來落實新規。?一位地方醫保局官員透露,目前正在做地方版本的實施草案。
左手個人賬戶,右手統籌賬戶
此次新規提出,從高血壓、糖尿病等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入手,逐步將多發病、常見病的普通門診醫療費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
新規擴大了支付范圍。之前,統籌賬戶一般只能用于住院醫療,或特定疾病的門診治療。
整個基本醫保付費的資金,來自醫保賬戶的兩部分,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
個人賬戶里的錢,直白地說就是個人財產,用途在醫療方面基本不受限制,看病、買藥、住院都能用。在出現身故、移民等情況時,個人賬戶資金可以直接取出來。
統籌賬戶則可稱為大家的賬戶,為所有繳納了職工醫保的人共享,賬戶不受個人支配,個人社保關系的轉移、注銷等均不會影響統籌賬戶,簡單說就是誰生病誰用錢。
“有研究顯示,有一半人在60歲時,個人賬戶中是沒有結余的,只靠每個月的那點錢,對他們在門診就醫、用藥的保障能力很低。”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超群說。
新規也致力于解決了這一困境。當然,這也需要統籌基金賬戶有更多的錢做支持。于是,新規調整了醫保繳費的分配。
醫保賬戶里的錢,來自個人繳費和單位繳費。之前個人賬戶里的錢,是個人醫保繳費的全部和單位醫保繳費的30%。
新規調整后是,個人繳納的還是放入個人賬戶,單位繳納的則全部歸統籌基金。一句話,統籌基金賬戶將多了單位繳納的那30%部分,個人賬戶的錢以后要少了。
此前,個人賬戶每月收到的錢,一是個人繳費,約占工資的2%;另一部分來自單位總繳費的30%,而單位繳費約占工資的6%,因此個人賬戶中的單位繳費部分,約占工資的1.8%。
未來,每月個人賬戶收到的錢就只剩下個人繳費這部分了。“無論是在職員工還是退休人員,個人賬戶每月的錢大概會減少一半。”一位地方醫保官員介紹。
個人賬戶的家庭共濟
新規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個人賬戶的家庭共濟。
按照新規,個人賬戶,除了本人使用,也可以用來支付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發生的費用,甚至包括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發生的由個人負擔的費用。
也就是說,個人賬戶結余較多的年輕人,可以將結余部分用于父母、子女等家人合乎要求的醫療費用。
比如,一位職工醫保參保人,家中的老人只參加了居民醫保。王超群認為,實行共濟后,老人仍然要帶著自己的醫保卡去看病,享受居民醫保的報銷待遇,在付費的時候,可以用個人賬戶里的錢支付的那一部分,就可以用子女的個人賬戶里的資金。
然而,新規沒有具體支付的細節。
“在結算時如何識別是否是一家人?如果一家人在不同地區參保,如何操作?很多細節有待今后落實。”一位原北京醫保官員說。
而且醫保卡僅限本人使用的規則并沒有改變。武漢市醫保局就公開介紹,仍然實行“一人一卡”,和身份證一樣,且必須“專卡專用”。
一位北京職工看了新規后提出,真心覺得未來我爸媽看病想用我和我哥的個人賬戶,很難,我、我哥、我爸媽,戶口都不在一起,勢必要證明我媽是我媽了。
總之,“現在的醫保系統還不能支持為別人付款,需要技術升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仇雨臨說。
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福建已經開始實施個人賬戶的家庭共濟。“在當地的政府服務平臺上,由家庭中的任意一個參保人開設共濟賬戶,可以把父母(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子女都加入這個賬戶中。那么個人賬戶中,超過2000元的部分就會被劃入‘家庭賬戶’中。家庭成員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只需要帶著本人的醫保卡,就可以直接用‘家庭賬戶’里的錢支付了。”福建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其實,個別地區,比如北京也可以說家庭共用個人賬戶了。因為在北京,個人醫保賬戶的錢每月直接打入職工的北京銀行卡,個人可以隨時直接將這筆錢提取出來,幫助支付家人的看病費用,甚至于任何消費。
新規強調了個人賬戶的禁區,不得用于公共衛生費用、體育健身或養生保健消費等,不屬于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范圍的其他支出。?
“未來是否可以用于購買商業健康險?這也是對健康保障的一種投入,還有很多探討的空間。”上述地方醫保局官員說。
最終,一個個人賬戶用的人會增多,國家醫保局也提出,建立對個人賬戶全流程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對個人賬戶使用、結算等環節的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