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說,人只有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會開始偉大。?對于IVD行業也一樣,受益于新冠檢測帶來的社會關注,特別容易陷入行業蓬勃發展而自嗨。冷靜下來,認真的從宏觀上解產業的情況,才能夠認知自己的渺小,看清努力的方向。?
市場規模千億 從業人員不到百萬?根據2021年體外診斷產業發展大會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超過1150億人民幣(約17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5%,其中進口產品占比超過50%。2020年受益于新冠檢測,市場規模會有相應增加。?千億規模的市場并不大,我國營收過千億的企業都有200多家,小米集團2020年的收入是2459億。?在國產IVD企業中,還沒有營收過百億的企業。雖然有40余家上市企業,但大部分營收都低于20億。得益于新冠概念熱炒,不少企業也存在估值過高的情況,營收20多億就能有數百億、千億的市值,后續肯定會降溫。?我國目前的IVD生產企業大約在1700家左右,大多為中小型企業,按每家100名從業人計算,不足20萬人,再加上經銷商、終端檢驗醫生的數量,整個行業從業人數總量不會超過100萬,這個數量還比不上中石油一家公司的員工總數(公布數據為138萬員工)。
?國際化程度低?國產IVD國際化程度較低,僅有邁瑞、萬孚、東方生物等企業較早開始國際業務。大部分企業僅是簡單外貿和代工,憑借新冠起來的業務大部分也是這些。從本土國際化到國際本土化還有很遠的距離,反觀外企在我國的本土化建設,投資建廠、研發都已經很多年了,在未來的競爭中,價格、供應鏈的優勢依然會不明顯。并且外企在中國本土生產的產品已經不能叫進口產品了,進口替代也怕會終成泡影。??產品的科技含
量和工業化程度不高?同樣的產品被各個企業重復的研發,展會上出現的產品都大同小異,有人稱之為內卷;進入門檻不高,很多離職工程師都能夠快速拉起一支隊伍,快速做出一款產品來;整體來看,試劑研發水平要高于儀器研發水平,很多試劑都搭配的是進口平臺,國產儀器平臺研發還有待加強。?工業化程度不高。因為檢測項目種類多,各個平臺需求量不穩定,自動化生產程度不高,僅能部分自動化,所以一到了訂貨高峰期,就需要招聘大量工人手工完成。
國產企業都想一條龍自己搞,通吃產業鏈,協作程度不高。生產企業開始研發原料、原料企業涉足檢測平臺,其實這樣必然分散投入,降低了每個環節的打磨,消滅了優勢。分工本來是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目前來看,做原料的、做儀器的、做試劑的都還缺少工匠精神,所以整個行業也缺少好產品。
?檢驗只是醫療價值的一環?檢驗醫學很重要,體外診斷被稱為醫生的眼睛,貢獻臨床診斷超過70%的信息。但她僅僅是診療活動的一環,很多結果需要結合各種臨床表現來判讀,而且診斷結束,還涉及到治療、康復等一系列流程。從醫生和患者的角度來看,他都只需要一個穩定的結果,更關心的還是治療方案。?同樣,國產IVD拿到的大部分市場依然是在二級及二級醫院以下,在三級醫院的占比依然不高。進口產品依然牢固的控制著頂端的市場,這是樣本量最大,溢價空間最高的市場。?
行業自媒體發達?如果不是新冠的公共性事件,主流大眾媒體也不會關注到這么一個細分領域,更不會普及到全民都知道核酸。現實情況是這個領域自媒體比較發達,有資訊、有技術、有產品、有投資等各種內容導向的公眾號。同時也給企業品牌帶來很大的挑戰,因為自媒體不可控,負面事件容易發生,品牌安全尤其重要。?以上,就是我觀察到的IVD行業的真實情況,可以感知其實需要進步的地方還有很多。?
創新在加速?盡管已經內卷化了,但IVD領域還沒有企業“躺平”,依然有非常多的創新在發生。行業人才具有高知性,我見過的很多老板都是留學博士,具有世界眼光;也有很多老板是醫生下海,具有用戶洞察;新冠帶火了分子診斷,很多企業就在多個領域發力,數字PCR、分子POCT產品、微流控產品層出不窮;更多的人具有產品情懷,希望做出一款改變現有格局的精品。只有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市場在延展?新冠帶來兩個啟示,一是海外市場的廣大,二是自檢市場剛需。國產IVD企業大可以向這兩個方面來努力。對于檢驗來說,我一直認為預防導向是大于醫療導向的,很多亞健康狀態可以通過檢測及時調整,最后避免進入到醫療環節,這一步也正好契合正在發展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浪潮。?國產IVD正在經歷黃金發展期,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