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為做好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工作,日前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發布會議通知顯示,擬組織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的申報企業,即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的申報企業參加培訓會。?
并于當日下午,國家組織高值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人工關節國家集采公告正是出臺,《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進一步細化了此前4月國家征求意見函的相關內容。公告就本次集采的產品類別、采購規則、競價規則等進行全面說明及披露。(詳情鏈接://hc.tjmpc.cn:10128/public/show14363.html)
?至此,首批開展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信息采集,骨科耗材集采行動正是貫徹落實,這是繼冠脈支架集采執行半年后的第二次國家級別的高耗集采。其中采購周期為 2 年,自中選結果實際執行日起計算,統開放時間為:2021 年 6 月 22 日 9 時至 6 月 27 日 17 時。參加申報的企業須在規定時間內響應,系統關閉后,不再接受相關信息的新增、刪減或變更。?
6月22日,受高耗集采影響港股醫療器械板塊全線走高,愛康醫療漲超17%,春立醫療漲超18%,威高股份漲超6%,微創醫療漲超4%。
01
龐大的國內人工關節市場
骨科疾病發病率與年齡相關性極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發生骨折、脊柱側彎、脊椎病、關節炎、關節腫瘤等骨科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特別中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過程中,以60歲以上人口統計,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約2.54億。?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比例逐漸增大。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骨質疏松患者最多的國家,2016年已達1.6億人,2020年我國骨質疏松和低骨量患者人數可能增加至2.8億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西南證券
而人工關節置換可以達到緩解疼痛、穩定關節、矯正畸形、改善關節功能等目的,至今已研制出膝、髖、肘、肩、指、趾關節假體。人工關節是骨科高值醫用耗材四個細分領域最大類別之一,根據ORTHOWORLD研究,2018年全球人工關節市場以189億美元占據了37%的比例,其次是脊柱18%,創傷14%,運動醫學11%、骨生物材料10%以及其他。?受益于龐大的老齡化人口基數、國家衛生費用支出的增長等因素支持,人工關節近年成為各地區骨科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的主要品類。有數據預測,2018-2023年我國關節市場保持1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遠高全球,并高于國內脊柱和創傷領域,2023年將成為國內骨科細分市場第一。
目前,大型跨國公司人工關節產品仍占領北京、上海等最核心的三甲醫院,國產產品的市場份額處于弱勢地位,我國國產關節僅占到35.3%的市場份額。另外,國內的骨科材料還未真正走到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仿制較多,產業并不集中。?2019年,國際關節領域主要由5大巨頭占據,分別是強生、史賽克、林克、捷邁邦美和施樂輝。其中捷邁邦美第一,占據27%市場份額,史賽克和強生-Depuy分別占據19%和18%的市場份額。捷邁邦美、史賽克、強生、施樂輝共占據了接近80%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非常高。?我國髖關節國產化率超過50%,達到了53.91%,而膝關節則差距很大,國產市場份額不到30%,膝關節未來還有很大空間,且增量空間在二、三線市場。在國家支持進口替代大環境下,利好國產關節廠家其中發展。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改善,醫療技術及醫保水平的提高,人工關節醫用耗材使用越來越成熟,臨床用量越來越大,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逐漸納入國家級別的高耗集采中。?截至目前,人工關節類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工作已在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山東、內蒙古以及云貴等地區開展,公開數據顯示,初次置換人工關節產品各地區平均降幅均在75%左右。?其中,山東省在2020年耗材集采當中,針對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耗材集采殺下了“骨折價”。據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產品價格由原來92418元降至4133.33元,平均降幅達86.26%,最高降幅達95.6%,成為目前以來初次置換人工關節類耗材集采殺價最猛的一次。?從中選產品數目上來看,此次集采共有56款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產品中選。其中,國產產品共36款,包括威高、愛康儀城、春立正達、科儀邦恩、微創醫療及優材京航等企業;進口產品共20款,包括施樂輝、威聯德、捷邁、強生以及博瑪醫療等企業。
02
人工關節集采來了,會利好國產龍頭??
根據《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已披露分組規則,有投行人士分析目前銷量高國產龍頭有望分到 A 組,若分到 A 組,則大概率中標。?
(點擊放大)
A組7家企業6家中標(或者8-9家企業7-8家中標),還有1家如果報價低于B組上限也能中標,淘汰1家企業,7家企業中預計有愛康、春立、威高3家國內企業,強生、捷邁、施樂輝、林克國外4家企業,備選史賽克、北京施樂輝、微創等企業全國各地市的供應能力是門檻,愛康、春立有1000多家醫院客戶,威高有500多家客戶,進口品牌100家到幾百家客戶,其他品牌的工具和服務能力不足以支持全國,A組的競爭格局劃分降價幅度可控,終端價大幅度降價也在所難免,但不會出現支架的結局。?以常規的陶瓷對陶瓷關節為例,德國賽瑯泰克采購的球頭內襯約3000元,加上加工制造成本4000元,出廠價9000-1萬元,終端價格4萬元,集采后降價預期終端價格到8000元左右,存量玩家毛利有所壓縮,不排除進口以更激進價格策略應標,則價格預期將更惡劣中標即利好,有利于國產替代和頭部集中,關節市場預期手術量50-60%仍然在國外品牌手中。?以愛康、春立為例,2家髖關節按照銷量市場份額分別在18%和12%,提升空間有限,威高醫院渠道較強,有可能通過高報量的方式拿到更高的份額,其他國產廠家可能分到小組,價格競爭更激烈。?從業績上看,以愛康醫療為例,19年收入9.3億,髖關節營收4.5億,11萬臺銷售量,ASP 約4000元(陶瓷占比較小),毛利率67%;膝關節2.3億,4.2萬臺銷售量,ASP約5200元,毛利率73%。另外3D打印收入1.2億,毛利率85%,三項業務合計毛利6.6億,凈利2.7億。
數據來源:Frost&Sullivan愛康醫療招股說明書
假設愛康醫療集采中標,全國髖關節70萬臺拿14萬臺(20%份額),ASP約5000元,毛利率50%,單件毛利基本維持;膝關節50萬臺拿6萬臺,ASP約4000元,毛利率60%,3D打印作為高價新產品有望加速放量,預計收入2億,略調整價格毛利率80%,則三項業務合計收入11.4億,毛利6.5億,相對19年的收入利潤影響可控。?對于威高骨科而言,威高骨科關節單獨核算費用投入較大基本是沒有利潤的,20年4億收入,預計髖關節+膝關節合計5萬臺手術,假設中標后價格體系和愛康醫療類似,威高陶瓷產品供應商國產化理論上還有成本優勢,如果手術量能到10萬臺,能有1億+的利潤增量,不過增量有限(1億利潤增量V.S.30億利潤體量),具體情況也要看中標結果。?人工關節是退行性疾病,國內髖關節人均手術量是美國的1/3,膝關節手術量是美國的1/8,手術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行業手術量15-20%增長確定。如果集采后國內3家龍頭企業中標,且價格區間較好,進口替代背景下有望獲得50%以上的手術量。
考慮以量補價的彈性,威高相對于愛康、春立手術量增長的空間更大。目前具體分組和最終中標結果暫未公告,仍處于政策博弈階段,但政策比預期好是偏緩和的,預計H股愛康、春立甚至威高可能都有估值修復機會,H股威高和A股威高骨科是相對利好的。?大博醫療、三友醫療等骨科標的與關節集采關系不大,不排除受關節集采情緒修復的影響,其他耗材公司,尤其是有集采預期的公司,整體情緒修復也是偏緩和的。價格方面,利潤空間肯定是下降的,但總體來講集采對國產龍頭還是利好的,這也難怪今天愛康醫療、春立醫療、威高等國產龍頭企業飛漲,至于這次國采公布的結果,我們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