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真正「沒有院墻的醫院」,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自2018年一系列利好互聯網醫院發展的政策出臺后,公立醫院、民營醫院、互聯網巨頭、藥企等紛紛布局互聯網醫院。
?
短時間內出現「搶醫生大戰」。
?
誠然,醫生資源是互聯網醫院發展的助推器,但從近五年互聯網醫院發展現狀來看,搶占互聯網醫院高地,并不能以醫生數量為傲,而真正形成以醫療服務為核心、打造以患者角度為主的線上線下無差別的就醫場景,才是王道。
?
在互聯網醫院發展布局過程中,出現自家有互聯網醫院,醫生卻在其他互聯網問診平臺執業的現象,這是出現九成「僵尸」互聯網醫院的原因之一,但也足以暴露出,長期以來,互聯網問診自主定價權與如今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統一定價的矛盾,以及互聯網醫院模式選擇的重要性,而這一切需要時間的沉淀。
?
某種程度來講,互聯網醫院發展的紅利來了,而業界也都認為2021年或是互聯網醫院發展元年。
?
?
政策紅利:診療、醫藥、支付閉環
?
2010年,中國涌現第一批互聯網醫療先行者;2015年,BAT等巨頭紛紛布局入場;2020年疫情期間,民眾線上問診需求增加。
?
一路走來,需求和政策成為互聯網醫院核心成長要素。
?
健康界梳理發現,6年間,國家分別從診療、醫藥、醫保三大角度發布政策對互聯網醫院進行「規范」。這也正對應互聯網醫院發展的三大環節:在線診療、醫藥電商、支付。
?
順著時間線往前翻,互聯網醫院曾一度被全盤否定。
2017年5月,《互聯網診療服務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要求,所有互聯網醫院在正式文件發布后關閉,并取消之前所有的監管審批。
?
同年,《網上藥品經營管理辦法》中提出,禁止醫藥電商向消費者銷售處方藥產品。
?
一年后,重新開放互聯網醫院,并對互聯網醫院提供指導。
?
再到2018年11月,允許企業將治療常見病和慢性病的處方藥對患者進行在線推廣,也就意味著允許線上銷售處方藥,互聯網醫療形成閉環。
?
2020年3月,在減輕患者負擔,醫保結算方面,關于推進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包括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
受疫情影響,民眾在線問診需求增加,且在線問診認知有所轉變。
?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年復合增速為44%,處于超高速發展狀態,根據IQVIA預測,未來三年內互聯網醫療規模將以高于20%的年復合增長率擴張,2021年全國互聯網醫院預計超1000家,且公立醫院建互聯網醫院成主流,占比近7成。
?
雖從政策角度構成了互聯網醫院發展的閉環,但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
?
自家有互聯網醫院,醫生卻去其他平臺問診?
?
一邊是出現九成「僵尸」的公立互聯網醫院,一邊是擁有批量醫生「狂歡」的第三方互聯網問診平臺。這一矛盾現象,在中國醫療發展過程中還從未出現過。
?
以好大夫在線為例,健康界搜索發現,一些自家明明已經獲批互聯網醫院的公立醫院醫生,仍在這一第三方平臺上活躍。
那么,醫生為何不愛用自家的互聯網醫院?
?
中國醫大一院智慧醫院管理部主任宮大鑫在健康界欄目連線CIO中談到,醫生不愿意在自家互聯網醫院問診,主要是因為公立醫院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問診費用按照線下掛號費為準。與之不同的是,一些第三方的網絡問診平臺,醫生可根據不同級別,自己定價,享有自主定價權。
?
以北京為例,公立醫院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問診費用副主任60元,線上線下一個價;但互聯網問診平臺不同,可以100、300不等。
?
似乎哪家給錢多成為醫生活躍的首要驅動力。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表示,醫生會根據「前途」和「錢圖」兩個方面去做選擇。「對醫生來說,哪家平臺給的錢多就去哪家。」
?
除了上述因素,醫生在自家互聯網醫院的問診上,行為忠誠度不高的問題凸顯。
?
據宮大鑫介紹,一些公立醫院所建的互聯網醫院在患者復診時,無法對患者信息直接調出,而需重新輸入,這無疑給醫生在線問診增加工作量,從而降低醫生對平臺的行為忠誠度。
?
不僅如此,相比第三方互聯網診療平臺,年輕醫生在自家醫院的互聯網醫院上,得不到宣傳。而在一些互聯網問診平臺,醫生除了線上電話、視頻問診外,還可發布醫學圖文、視頻科普,開啟圖文問答、知識付費,且有專門的醫生運營團隊,增大醫生自我曝光率與品牌效應。
?
一位對互聯網醫院建設較了解的人士告訴健康界,醫生不愿用自家互聯網醫院平臺的現象,比較普遍,但其認為,除了線上問診費用的問題,醫生不用自己互聯網醫院現象的出現是歷史原因,畢竟好大夫在線等在線問診平臺起步早,很多醫院自家的互聯網醫院剛獲批,且國家鼓勵多點執業,已經入駐互聯網在線問診平臺的醫生,也就在原來的平臺繼續活躍了。
?
相較于問診費用、醫生宣傳、其他平臺對醫生的品牌打造、行為忠誠度等主觀影響因素,對問診患者的條件要求則為客觀影響因素。
?
上述知情人士稱,目前所有互聯網醫院均為線上復診,未開啟初診業務。
?
健康界查詢發現,在2018年9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中,早已明確表示,無論是互聯網診療行為還是成立互聯網醫院都必須依托于線下的實體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只允許復診,不允許首診。
?
「但目前一些互聯網醫院關于復診在打擦邊球,每家對復診的定義不同。例如北京某三甲醫院,6個月內在線下門診有診療記錄的才可以選擇線上復診,有的則需要一年內的線下門診記錄。目前線上復診只有公立醫院執行這一時間要求,而非公立醫院無法很好執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
一般來說,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醫生,主要看規定時間期限內的就診病例,所以處方有數據可查,而非公立醫院則不是。
?
據查詢資料,國家對互聯網醫院的數據進行監管,要求所有互聯網醫院數據統一對接到各省衛健委監管平臺,例如成都要求,診療圖文5年備查,視頻2年內備查。
?
醫生對現有互聯網問診平臺選擇的「挑剔」,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搶醫生大戰」的激烈。
?
?
「搶醫生大戰」只是第一回合
互聯網醫院能量并非掛號復診而已
?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已出現「搶醫生大戰」現象。對此,一位互聯網醫藥圈內人士給出的一份表格顯示,某藥企「大拿」在瘋狂儲備醫生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其在海南的互聯網公司已儲備3萬余名醫生資源。
?
或許,「搶醫生大戰」只是第一回合,真正能搶占互聯網醫院高地的,僅有醫生資源還不夠。
?
目前大多互聯網醫院業務范疇雖逐漸擴展,但掛號、繳費、查詢和醫學咨詢仍是互聯網醫院線上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業務,很少涉及疾病診療的核心業務。
?
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在其個人賬號公開表示,過去十年,互聯網醫院大部分只是完成了普通醫院里的一些后勤工作,比如支付、病例管理等,沒有真正觸及到醫療服務,更多還是作為「中介」的一個平臺。
?
這如同當年的「醫生集團」,在若干年以后,大量的互聯網醫院會成為僵尸。因為這些互聯網醫院并沒有提供真正有價值的醫療服務,所以2021年,誰能夠提供有品質的線上醫療服務,以醫療服務作為一個軸心,來連接藥品、器械、慢病管理以及教育培訓以及分級診療,這才是關鍵。
?
張強表示,互聯網醫院掌握的醫生數量并不能以此為傲,對于患者來講,他可能只需要一個醫生。
?
醫療資源的布局固然重要,但模式的選擇,以及配套線上、線下協同場景瓶頸的突破,可能是未來互聯網醫院發展的關鍵。
?
目前公立醫院發展互聯網醫院驅動力不足,除了提升運營能力外,未來適度放開檢測業務,或是條路子。
?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國2019年全年各級醫院檢查收入共計2660億元,規模可觀,在各級綜合醫院門診收入結構中,占據前三名的收入分別為藥品銷售(40%)、檢測(28%)、治療(13%)。未來如果國家開放線上檢測業務,實現線上開單,線下檢測模式,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的驅動力或將大幅提升。
?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發展辦主任盧清君在2021健康界峰會上指出,互聯網診療存在「短板思維」和「長板思維」。所謂短板思維,即互聯網診療只能復診和開方;所謂長板思維,互聯網開始進入處方流轉,通過賣藥建立商業機制,甚至部分藥企也布局互聯網醫院。
?
對照此觀點,可以看出目前互聯網診療已出現「長板思維」,線上診療、醫生開方、藥師審方、鏈接醫藥電商,最后醫保或商業保險支付。
?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公立醫院建立的互聯網醫院活躍度雖不及一些互聯網問診平臺,但一些互聯網問診平臺無法連接醫保,患者長期自費購藥成為患者「逃離」平臺較大的影響因素。
?
醫生不愿去自家互聯網醫院問診,只是時間問題,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在不斷完善,但一個互聯網醫院真正能發展起來,除了政策支持、需求涌入,構建專科品牌、提升醫生與患者的行為忠誠度之外,打造線上、線下患者熟悉的就醫場景,也值得各路資本關注。
?
互聯網醫院的能量不應僅僅是掛號、復診那么簡單,「搶醫生大戰」只是第一回合,誰能笑到最后,模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