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焦運動醫學耗材領域的納華生物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其研發的“納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技術已經開始被應用于運動醫學中。
?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出,全民健身的號角吹響,運動醫學也隨之受關注。運動醫學發源于骨科創傷學,在中國發展時間并不長,國內企業雖處于發展早起,但在部分技術上已經具備與進口企業一爭高下的能力,國產替代浪潮將至。
風口涌現,50億市場即將起航
運動醫學是骨科中的細分領域,主要診治與運動有關的骨與關節、肌肉、肌腱、韌帶、軟骨、半月板、滑膜等組織的損傷和病變。
?
目前運動醫學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根據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全球運動醫學的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超過90億美元,年平均增速接近8%。
根據《醫藥行業之骨科運動醫學專題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運動醫學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0億元,同時在骨科細分領域中,運動醫學領域增速最快,年均復合增速超過25%。
我國運動醫學的增長速度更為迅猛,主要原因在于潛在市場需求不斷被激發,運動醫學市場不斷擴容。潛在市場主要來源于運動損傷增加、老齡化加劇以及肥胖率上升。
?
全民健身熱潮來襲,運動損傷將隨之增加。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人口老齡化加劇,因肌肉老化而引起的肌肉磨損與撕裂損傷病患數量迅速增加,超50%的老齡人口正在經歷有癥狀或無癥狀的軟組織撕裂損傷。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人口為1億9059萬,占總人口的13%;
肥胖導致人體骨骼退變性疾病,如關節炎、骨質疏松、骨折、膝關節負重不均引發的內外翻病癥等。過去40年,肥胖的成年人數量增加了4倍多,超重的人數增加了1倍多。
?
其次,醫學和科技發展,國產政策的支持,以及運動醫學醫生的增加,作為骨科領域增速最快的賽道,運動醫學正迎來發展的浪潮。
國產逆襲之路,已在關節鏡領域開啟
由于行業技術壁壘高,國產起步較晚。進口產品在03年左右獲批,而國產醫學公司則在14年陸續成立。所以以施樂輝、銳適、強生和史賽克等為代表的國際巨頭長期占領著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
?
隨著技術的提升,以及19年國產運動醫學產品進入獲批高峰期,國產在運動醫學領域逐漸崛起。
上海復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世益教授表示,目前國產關節鏡手術數量和技術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人口眾多,運動相關的損傷與疾病案例比較豐富,近幾年中國運動醫學醫生在關節鏡手術技術方面進步較快,不少手術還是中國獨創,如人工韌帶與補片、關節鏡在關節外的應用、肩關節鏡微創技術等。
?
此前我國運動醫學領域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關節鏡為主的運動損傷微創治療,隨著技術的提升,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大,未來將在其他領域逐漸實現超越。
材料創新升級,是發展的關鍵
運動醫學相關的醫療器械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分為有源手術類器械、無源手術器械、植入類耗材和康復類用品。
在植入類耗材上,材料的性能優異程度直接影響著植入物的最終性能,因此運動醫學的發展離不開植入物耗材的創新升級,既需要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又需要較強的可加工性。
?
根據釘體材料工藝不同,植入類耗材可分為鈦合金、PEEK材料、可吸收材料和全縫線材料。
從材料的更新迭代來看,目前鈦合金正逐漸被取代,鈦合金最主要的缺點在于術后進行MRI評估時產生會偽影,無法準確評估移植物的狀況。另外對于金屬釘遷移和并發癥的憂慮,鈦合金材料正逐漸退出主流舞臺。
?
PEEK材料由于生物相容性出色,彈性模量更接近人體皮質骨,與核磁共振成像兼容等特性,擁有穩定、利于與骨融合、力學強度出色、易于翻修等優點,已在運動醫學領域實現了多例應用,在國際上,它被認為是未來最有希望取代鈦合金材料,成為骨植入物原材料的下一代生物材料之一。
?
在可吸收材料上,力學性能、降解特性、生產工藝仍需再探索驗證,目前有可吸收材料企業包括施樂輝、Arthrex、DePuy Synthes,國產有所布局的企業較少。另外全縫線材料也是國際研發的熱點。
?
目前國產運動醫學領域迎高速發展期,尤其是在關節鏡領域技術已逐漸能與進口匹敵,但在材料創新研發上,仍由外資主導。國產要想更快的發展,未來仍有很多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