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公布《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審查結果公示(2021年第13號)》,擬同意7款創新醫療器械申請項目進入特別審查程序。其中,4款創新器械皆來自跨國械企。
據介紹,進入創新審查程序的產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及相關技術機構將按照早期介入、專人負責、科學審查的原則,在標準不降低、程序不減少的前提下進行審評審批。
01、進口器械仍然有不可完全替代的優勢
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修訂發布《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為創新醫療器械設置了快速審批通道,鼓勵醫療器械創新網研發,推動國產器械創新發展。截至2021年12月10日,已有132個創新性強、技術含量高、臨床需求迫切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上市。這些創新醫療器械既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也滿足了國民使用高水平醫療器械的需求。
目前,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的器械產品主要以國產為主,但亦有少量進口器械赫然在列,這也意味著,當下進口器械在某些領域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在“灣區藍?!ぶ菂R番禺”2021年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上也講到,中國是生物產品與服務的消耗大國,但不是制造大國。從科研到生產再到臨床,從儀器裝備到試劑耗材,我國均存在著自主設計和制造能力薄弱的問題。以醫療器械為例,中國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但由于相關基礎學科和制造工藝的部署,醫療器械產業中高端產品及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像ECMO這樣的高端醫療器械在新冠疫情的重癥救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的核心技術還主要掌握在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手中。
醫療器械是一個科技含量高、研發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的行業。近年來,國家逐步發展國產的醫療設備體系,推動國產設備代替進口設備。但在中國沒有實現制造強國前,毫無疑問,一些醫療設備,特別是高端層面的醫療設備,仍然需要進口。
02、開放型經濟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市場的潛在需求是基礎。與此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放的大門也是越開越大。
第四屆虹橋論壇上發布的《世界開放報告2021》顯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世界開放大局中的積極力量。中國的開放指數從2008年的0.676上升至2019年的0.742,在全球129個經濟體升幅榜中排第9位。
近年來,中國在堅定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一直在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在不斷地改革實踐中開創了新時代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局面。尤其是面對逆全球化潮流暗涌、多邊貿易體制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中美經貿摩擦發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或斷裂的風險時,中國逆勢而行,始終堅持深化多邊、區域和次區域的經貿合作,始終堅定不移地推動國際經貿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如期生效,到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越來越短”,再到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新載體層出不窮,我國開放型經濟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提質升級。
03、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的“穩定器”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2%。全球供應鏈受阻的形勢下,中國經濟以強大的制造能力、產業配套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成為世界貿易的“穩定器”。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進博會......一個個開放合作平臺,勾勒出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壯闊圖景。
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時也強調,明年中國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做好“六穩”“六?!惫ぷ?。“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消費需求也在不斷釋放。有關部委密集謀劃部署,新消費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愈發清晰,特別是醫療健康等領域有望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區域消費中心建設等已緊鑼密鼓展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首批5個城市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各項工作正有序開展。
未來,伴隨消費潛力的釋放,消費活力的提升??鐕灯笤谥袊袌鲆矊⒂瓉砑涌彀l展和提質升級的重要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