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又要收購醫院了!12月17日晚間,愛爾眼科發布公告,公司擬收購義烏愛爾、沅江愛爾等14家醫院部分股權,交易價格合計5.01億元。注意到,今年以來,愛爾眼科加大并購力度,上半年收購5家眼科醫院部分股權,8月、10月持續并購,加上本次并購,共計約29家眼科醫院部分股權攬入麾下。
愛爾眼科表示,本次交易不構成關聯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為抓住醫療行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在未來競爭中占得先機,同時,基于14家標的醫院的基礎條件和發展趨勢,公司本次收購有利于盡快完善區域市場布局,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深化在全國各地的“分級連鎖”體系。
01
深化“分級連鎖”體系,買買買繼續
愛爾眼科成立于2003年,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眼科連鎖醫療集團,2009年在創業板上市。上市時,愛爾眼科共有21家分、子公司,其中眼科醫院19家。
成立伊始,愛爾眼科就確立了“三級連鎖”的商業發展模式,也就是將旗下醫院按照具備的醫療實力與所處地域分為多個層級連鎖模式。一級連鎖醫院作為體系中心,輻射二級對其進行技術指導與學術支持,省會城市的連鎖醫院作為二級輻射三級處于地級市的醫院,側重常見眼病的診療服務。
自上市以來,為實現“分級連鎖”的戰略布局、搶占市場先機、提升綜合競爭力,公司開始圍繞眼科醫療的主營業務進行頻繁擴張。對內,愛爾眼科通過上市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網點建設;對外,通過并購重組與產業基金并購的方式進行積極擴張,加速在全國各地、縣布點眼科醫院,搶占市場份額。
如果沒有持續進行規模擴張,僅憑原有醫院的增速,顯然難以支撐愛爾眼科的業績增長。從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出資9800 萬元,發起成立了湖南愛爾中鈺眼科醫療產業并購投資基金,至今已投資12家產業基金,2020年6月底的投資規模累計達到16.1億元以上。?
此后,愛爾眼科的擴張步伐愈發加快,特別是2017年以來,收購、新建的醫院網點,累計達到138家,加上子公司新建的門診部,合計數量超過160家,年均新增40家以上。這些新增的醫院,除了新建部分,剩余都是收購而來。去年,愛爾眼科通過定增一口氣就收購了30家醫院,進一步完善了全國網絡戰略布局。
回溯公告,下半年以來,公司加快了優化存量,激發增量的收購步伐,分別于8月、10月將日照愛爾、威海愛爾等共計10家醫院部分股權攬入麾下。本次5.01億元收購義烏愛爾、沅江愛爾等14家醫院部分股權,有利于盡快完善區域市場布局,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深化在全國各地的“分級連鎖”體系。
截至2020年11月底,愛爾體系下共有665家醫院(國內558家,歐美、東南亞等海外107家)。其中,上市公司體內已有226家眼科醫院,并購基金旗下尚未注入上市公司的眼科醫院還有332家。2020年,中國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手術量超100萬臺,醫療服務網絡覆蓋全球近30億人口,吸引了全國眼科10%眼科的醫生,而且比例還在升高。?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愛爾眼科的業績增長隨之高歌猛進。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的營收一直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從不足5億元的營收規模到跨過百億營收門檻,愛爾眼科僅僅用了12年,比恒瑞醫藥速度還要快。根據愛爾眼科2020年報,目前愛爾眼科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9.21億元,同比增長19.24%;實現凈利潤18.77億元,同比增長25.01%。?
02
瘋狂擴張背后,眼科賽道增長會持續嗎?
隨著近兩年一家又一家眼科機構遞交招股書,原本頗為沉寂的行業肉眼可見的迎來了一波“上市潮”,不僅朝聚眼科、華廈眼科和普瑞眼科等先后過會,恒瑞醫藥、華熙生物等市場熱門標的也都瞄上了眼科賽道,動作頻頻。CVSource投中數據上半年顯示,眼科賽道當前的總募資額已經達到近十年最高值,超過65億元。
資本對于眼科賽道的看好,離不開行業“帶頭大哥”愛爾眼科的造富效應。從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已經連續6年保持了30%以上的凈利潤增速,即使是在疫情突發的2020年,其凈利潤增速也在25%以上,11年內公司市值從60億左右一路飆升至當前的3000億上下。
隨著收購步伐的加快,愛爾眼科的商譽值也在不斷疊加,截至2020年末,愛爾眼科的商譽值在總營收中占比達32.56%;而截至2021年三季報,其商譽值在總營收中占比達35.58%。稍有變故,商譽就有可能致使公司業績由盈轉虧。今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的股價經歷了歷史上少有的大幅波動:一季度整體下跌,二季度創出歷史新高,三季度深度回調。顯示出資本市場對愛爾眼科的分歧非常大,由于業績不及預期,高瓴也從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消失了。放眼未來,眼科賽道的“錢”景真的不在了嗎?
眼科是市場空間、成長性兼具的賽道,無論器械、藥還有服務都有巨大的機會,一是滲透率還非常低,二是隨著老齡化和人均上網時間延長的因子的催化,治療需求這幾年一直穩步增長。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由此帶來的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年齡相關性眼病持續增加,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計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4億以上。?
同時,青少年的眼健康狀況也日趨嚴重,特別是近視眼的發病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國近視患者人數已經多達6億,隨著我國居民眼健康知識的逐步普及、眼保健觀念不斷增強,對眼科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近年來我國眼科市場規模穩步攀升,2021年有望達到1600億元。
眼科產業鏈主上游為眼科醫用原材料提供商、機械及電子零部件提供商和生化原料提供商,技術壁壘較高,國產企業突破較難;中游為眼科耗材、眼科設備和眼科藥物的生產銷售企業,已經有一些國產企業實現規模化銷售并上市,例如歐普康視、愛博醫療等,但國外品牌依舊占據中高端市場;下游包括眼科醫院、各視光中心及眼鏡店,品牌和口碑是下游機構不斷獲得客源的核心優勢。
可以說,從行業趨勢來看,決定當前幾家眼科服務機構發展速度的,不只是當下的營收規模,還有對于自身業務結構的調整和發展。在創業初期,愛爾眼科就發現我國每年有將近40萬人的新增白內障患者,有屈光不正視力問題的人更是超過了4億。此后,愛爾眼科便瞄準了國內白內障市場,直至今日依舊將“屈光項目、白內障項目、視光項目、眼前段項目、眼后段項目”這五大項目作為自己的最主要診療業務。?
有數據統計,未來屈光手術將是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2024年將達到729.9億元,復合增長率預計為30.3%,其中大部分用到飛秒激光手術,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堪稱最精細、最復雜的眼科手術。?不同于其他專科醫院,眼科醫院對于醫療器械的依賴程度更高,而醫生的經驗技術依賴程度反而沒有那么高。眼科醫院收入的大頭為治療近視的屈光手術,需要用到非常精密的設備,“買裝備”相當重要。?
因此,眼科醫院擴張主要門檻為資金門檻,愛爾眼科借助并購基金獲得資金優勢進行快速擴張,模式上具備合理性。愛爾眼科成功的分級連鎖擴張模式向基層市場下沉及向海外市場擴張不斷打開成長天花板。通過LP出資將新院孵化成功后再并購到上市公司,注重投前管理(產業基金孵化)和投后管理(品牌、管理和人才輸出)在低成本、低風險的的情況下不斷帯來確定性業績增量。
03
眼科醫院對醫療器械的依賴程度高
眼科醫療器械作為全球醫療器械第五大子領域,中國眼科器械市場規模自2013年的95億 元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265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為22.7%,是國內眼科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板塊。?
眼科疾病種類雜多,所需要的眼科器械也有很多,但進入眼科器械技術和品牌壁壘較高。國外大型眼科器械生產企業通常專注某一兩個細分領域進行研制,依靠較高的技術和質量水平在獲得市場認可之后壟斷相關細分市場,從而產生高額的回報,如德國蔡司在全飛秒手術領域形成壟斷,不僅依靠儀器的銷售獲得高額溢價,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與醫院分成手術的收入。?
但目前國內眼科器械基本以進口為主,主要來自美國和德國,主流高端設備廠商有德國蔡司、美國威視、美國Intralase、美國科醫人、瑞士Ziemer等。眼科耗材方面,目前臨床上應用的主要產品包括角膜接觸鏡(即隱形眼鏡)、人工晶狀體、眼科手術用玻璃體填充物、粘彈性體等。其中,市場規模最大的是用于近視和散光治療的角膜接觸鏡,其次是用于白內障治療的人工晶狀體。?
德國蔡司VisuMax系
據《中國醫療器械信息》,全球角膜接觸鏡市場70%以上的份額被Ciba Vision(屬于Alcon)、Cooper Vision、JNJ Vision和B&L四大公司占據。而用于白內障治療的人工晶狀體方面,Alcon、Abbott和B&L合計擁有超過60%?的全球市場份額。國內人工晶狀體生產商主要有蘇州六六、珠海艾格、河南宇宙等,都是以生產硬式人工晶體為主,部分廠商也都已經有可折疊人工晶狀體獲批上市,但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很少。?
此外,依賴影像學檢查、激光設備進行手術和治療的眼科檢查設備、驗光設備、激光治療設備、準分子激光手術系統等,單一設備的平均采購價格在幾十萬元至百萬元之間,額外還有設備安裝調試費用、運輸費用等一系列相關費用的產生,整體單家醫院固定投資總價可超過人民幣千萬余元,多數市場新入者往往難以一次性完成大量的資本投入。?
以眼科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為例,OCT采用非損傷性、非接觸性、應用近紅外光對視網膜細微結構進行橫截面掃描,能清晰顯示視網膜不同層次的結構并對視網膜的細微結構進行客觀、定量的測量和分析,被眼科醫生稱為眼科CT。
飛秒激光手術過程?
眼科OCT設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旬出現,后引入國內,目前在國內三級醫院及一些大型民營醫院都有應用。但其市場被國外幾家大品牌所壟斷,包括德國的蔡司、海德堡,日本的托普森、佳能。過去單臺OCT設備價格在120~150萬元左右,直到09、11年兩家本土企業北京儀和儀美科技和深圳斯爾頓科技的OCT設備先后獲得CFDA批準上市,原有的價格體系受到沖擊,目前整體市場價格下降到100萬元/臺以下。?
20世紀60年代,中國第一代眼科線狀刀和較為齊全的眼科手術器械問世,為手術類眼科醫療器械乃至中國眼科手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80年代,蘇州醫療器械總廠開發出中國第一臺眼科手術顯微鏡。90年代初,蘇州醫療器械總廠開發出中國第一枚人工晶,為需植入人工晶體但又負擔不起昂貴進口費用的患者進行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提供了可能。21世紀初,中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人眼相差儀,同年中中國第一太準分子激光眼科治療機上市。
盡管中國眼科醫療器械行業起步晚,起點較低,目前整體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伴隨政府政策的傾斜,技術的進步及眼疾患者數量的攀升帶來需求的增長,中國眼科醫療器械正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眼科械企及國產設備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