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悉,這是我國醫療裝備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指出,2020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達到8400億元 ,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8%;?形成了22大類 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企業主體發展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413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6%;產品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突破了超導磁體、電子加速器、射頻/譜儀等一批關鍵技術,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臟、聚焦超聲治療系統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全球醫療設備重要生產基地。
《規劃》強調,力爭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01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重點聚焦7大領域
本次《規劃》是醫療裝備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將聚焦診斷檢驗裝備、治療裝備、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有源植介入器械等七大重點領域。
診斷檢驗裝備方面,《規劃》著重提出要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同時發展新型體外診斷裝備、新型高通量智能精準用藥檢測裝備,攻關先進細胞分析裝備,提升多功能集成化檢驗分析裝備、即時即地檢驗(POCT)裝備性能品質。
治療裝備領域方面,計劃推進精準化、微創化、快捷化、智能化、可復用化發展,其中智能手術機器人被提及,著重加快突破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多自由度精準控制等關鍵技術。
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方面,《規劃》提出,要攻關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人工器官,支持呼吸機、透析裝備等產品迭代創新。
中醫診療裝備方面,《規劃》提出重點發展脈診、舌診以及針刺、灸療、康復等中醫裝備。此前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亦將“推進中醫藥創新”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明確提出“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一批基于中醫理論的診療儀器與設備”。
婦幼健康裝備方面,重點提出要攻關優生優育診斷分析軟件及裝備。同時推動危重癥新生兒轉運、救治、生命支持以及嬰幼兒相關疾病早期篩查等裝備應用。
保健康復裝備方面,提出要大力發展適用于老年人需求的保健康復、智能輔助等醫療裝備。加快研發基于機器人、智能視覺與語音交互、腦機接口、人機交互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發展智能康復機器人、智能助行系統、多模態康復輪椅等智能化裝備,為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等提供更好助力。
有源植介入器械方面,加快植入心臟起搏、心衰治療介入、神經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發展生物活性復合材料、人工神經、仿生皮膚組織、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器官修復和補償等。推動先進材料、3D打印等技術應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
02
多措并舉保障醫療裝備產業高水平發展
為了支持產業創新,《規劃》提出創新支持模式,引導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社會資源等支持醫工協同開展醫療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等攻關,加大金融投資對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支持。重點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支持“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為了促進醫療設備推廣應用,《規劃》提出加強基層醫院醫療裝備的配置力度,提升診療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醫療裝備應用推廣中心建設,積極探索創新醫療裝備產品“購買技術服務”等模式。
此外,還將大力支持擁有發明專利、 技術屬于國內首創且國際領先、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的醫療裝備,臨床急需的創新型醫療裝備進入特別審批通道,加快審批。
03
十四五時期
醫療裝備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全球“大衛生” “大健康 ”產業快速發展下,醫學服務模式從疾病醫學服務向疾病+健康醫學服務轉變,同時構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醫療裝備發展體系成為全球醫療科技創新熱點。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型醫療裝備產品也將迎來創新發展,我國醫療裝備發展面臨重要機遇。
但我國的醫療設備發展也面臨了多重挑戰。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調整,發達國家爭奪醫療裝備競爭高地日趨激烈,我國醫療裝備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面臨的阻力和競爭壓力明顯加大。同時,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自立自強,著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加快補齊高端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