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發文,規范調整本市公立醫療機構63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同時明確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報銷政策,其中就有16個輔助生殖技術項目!
在規范調整63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同時,市醫保局、市人力社保局同步配套了醫保及工傷報銷政策。其中,為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通過組織專家論證,在費用可控、確保醫保基金可承受的基礎上,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涉及人群廣、診療必需、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據了解,目前我市具有輔助生殖資質的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共15家。
圖片來源:北京市醫療保障局?
逐年下降的人口增加數靠什么拯救?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
人口一年增長48萬,這一數據意味著什么?事實上,最近數年,我國人口增長幾乎呈現“斷崖式”下跌。2016年,我國人口較上一年增長906萬。隨后的2017年,這一數據下降到779萬。2018年,我國人口增長為530萬,2019年為467萬。2020年,我國人口增長僅為204萬,2021年進一步下跌到48萬。與此同時,國內每年約有20萬試管嬰兒出生。除了“不想生”這個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不能生”是當前很多醫療機構正努力攻克的課題。
受環境、工作、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人類不孕不育的比例逐年升高。據國家藥監局官網2020年底發布的解說視頻顯示,預計未來3年,中國的不孕率將從16.9%上升到18.2%,患者人數超過5000萬。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群體需要借助輔助生殖技術,來實現家庭生育的意愿。
不孕不育的原因可能由女方、男方或男女雙方共同引起。根據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信息顯示,女方因素約占40%,男方因素約占30%—40%,男女雙方因素約占20%—30%。其中,女性不孕癥的原因包括排卵問題、輸卵管或子宮受損及子宮頸異常,男性不孕癥原因包括精子不足、精子功能異常以及精子傳送受到阻塞。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符合三孩標準的夫妻大約在9000萬對,其中有6000萬名女性在35歲以上。而臨床上對35歲以上的女性界定為高齡產婦,生育力下降、并發癥上升、自然流產風險明顯增加,不孕癥發生率也在逐年提高,據統計,35—40歲、40—45歲女性的不孕癥發生率分別為30%、64%。另外,男性的精子質量在35歲后也呈現出快速下滑的趨勢。
輔助生殖背后的高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