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損失會對生活的許多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工作生活的交流溝通障礙,年幼兒童語言和言語的發展障礙,兒童及老年人的認知困難,成人的人際關系尷尬緊張;同時對教育、就業及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壓力。于是以助聽器為代表的聽力輔助設備市場就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
有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助聽器市場規模為64.7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3.3億美元,5年間市場規模增加28.75%,年平均復合增長率為5.18%。然而,盡管聽損人口數量巨大,但使用助聽器解決聽力問題的人數卻不多,數據顯示,全球助聽器覆蓋率大約為17%。而在中國助聽器滲透率占比更是不足5%。這一數據背后是中國廣大患者對于很多價格因素的無奈,也有對聽力問題的誤解。
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如今我中國六十歲以上老年人里有百分之三十二是聽力障礙,目前市面上的助聽器根據效果、性能從200-50000元不等,如果根據一臺助聽器七千元的單價來計算,那么整個市場空間有5000-8000億元。
并且按照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現有的助聽器相關企業是一點零三萬家,在2018年新增就一千四百七十一家,同比增長了百分之三十點十八,是近十年我國新增助聽器相關企業比較多的一年。
雖然中國的助聽器企業有很多,不過因為起步較晚,目前中國的聽力輔助設備市場還是由進口產品主導。
目前國內主要助聽器品牌包含以模擬機為主的錦好醫療、中德、沐光助聽器,與主打專業助聽器的愛聽科技、新聲科技、歐仕達等。
其中,去年錦好醫療成為北交所首家精選層過會企業引發業內不小的轟動。錦好醫療公開表示,將計劃公開發行不超過1250萬股募資2.5億元,用于包括智能助聽器設計研究中心等多個項目。作為3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醫療器械企業之一,錦好醫療一直有著成為世界助聽器領頭品牌的美好愿景。但目前企業無論是在業績還是產品上,都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全球有六大助聽器品牌,這六大品牌的稱呼已經延續多年,分別是德國西門子(現為西嘉)、瑞士峰力(Phonak)、丹麥瑞聲達(GNResound)、丹麥奧迪康(Oticon)、丹麥唯聽(WIDEX)、美國斯達克(Starkey),這六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全球銷售額95%,20多年來基本壟斷了全球助聽器芯片的研發及生產銷售。
目前這六大品牌都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了,目前國外品牌就占據了中國百分之90%以上的助聽器市場份額。
助聽器是按照放大信號的處理方式分為模擬助聽器與數字助聽器,在技術方面,助聽器性能的優劣很大程度取決于數字信號處理算法的好壞,主要算法包括降噪技術、寬動態壓縮技術、聲反饋抑制技術等。例如,降噪技術作為現代數字助聽器技術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助聽器要對聽力障礙人士的聽力補償方面達到最佳效果,需要充分識別通信設備內部噪聲、傳輸媒體噪聲、周圍環境等其他噪聲,以取得排除干擾外的純凈的原始語音。
進口助聽器品牌的發展歷史悠久,助聽器的質量穩定、技術成熟、產品創新能力強。中國本土助聽器企業發展起步較晚,不具備自主芯片的研發能力,芯片大多依賴進口,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和功能無法超越進口品牌,生產高端助聽器的成本和進口品牌相比也處于劣勢。
在國產市場中,錦好醫療主要以中低端的模擬機銷售為主,占比達87.78%,并且從近期京東以及淘寶兩大電商平臺數據來看,錦好醫療銷量最佳的助聽器產品為500元左右的模擬機。對于數字機來說,雖然錦好醫療數字機的營收在逐步擴大,但是公司尚未掌握其中的芯片和實現助聽器相關功能的算法等核心技術。錦好醫療亦表示,自家企業數字助聽器與六大國際品牌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企業數字助聽器芯片通道數最高為6,而六大國際品牌可以達到48以上。
不過,錦好醫療面臨的問題也是大多數國產助聽器企業的通病。相對于國外品牌占據的中高端助聽器市場,技術與零部件是限制國產助聽器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助聽器產品的授話器、麥克風以及芯片等零部件多被跨國集團所壟斷,而助聽器的聲音質量以及功能大多由芯片決定。所以目前國內的助聽器市場想打破壟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隨著眾多創新企業的崛起,或許能加速這一領域的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