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態化核酸檢測通過預防式的大范圍篩選,能夠在疫情爆發的早期階段抑制擴散。2022年4月以來,我國已有超過15個城市宣布常態化核酸檢測,常被使用的頻次為每周、每3天或每48小時檢測(表1)。

如圖1和圖2所示,蘇州、杭州、南昌等多數城市在宣布常態化核酸檢測后的一周,新冠感染者數量呈下降態勢,復工勢頭向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有效性。而杭州更是在常態化核酸檢測中發現了無癥狀感染者,使得疾控部門得以盡早采取措施,抑制疫情擴散,降低對于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壓降成本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降低核酸檢測的頻率要求,二是降低人均核酸檢測成本。
降低核酸檢測頻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如表格2所示,我們對所有一二線城市進行常態化檢測的情景進行劃分,當核酸檢測頻率由48小時/次降低至72小時/次,常態化檢測的成本將由1212億元/月下降808億元/月,年化費用下降4848億元。
人均核酸檢測成本的壓降主要通過壓降耗材采購價格和提高混采比例。2022年4月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要求各省調降核酸檢測檢測價格以來,最低價格出現在北京和河北:單人單管不高于19.7元/人份,多人混檢不高于3.4元/人份(主要是5合1、10合1混采)(表3)。檢測價格包含耗材和人工成本兩部分,人工成本具有向下剛性,耗材是主要壓降對象。
如表4所示,耗材方面檢測試劑是大頭,主流試劑盒廠商的生產成本大致為3-5元/份,從4月29日廣州等18省聯盟核酸檢測集采的中標結果看,最低報價3.2元/份已經接近成本的下限,后續壓降的空間有限。
如果我們能將上述兩個途徑結合起來,則可以達到有效降成本的效果。將一二線城市(總人口5.05億)精細化為高風險地區、中風險地區和低風險地區,對不同地區進行不同的核酸設置:高風險區實施最嚴格的規定——24小時/次,單人單管;中風險區:48小時/次,單人單管+混檢;低風險:5天/次,混檢。我們使用最低的檢測價格標準:單人單管19.7元/人份,混檢3.4元/人份,假設高中低風險區占比為5%,40%和55%,則核酸檢測的加權人均成本為7.5元/份,由此測算核酸總成本可降至555.85億元/月,約6670億元/年,占GDP(2021年)比例為0.58%(表5)。
除此之外,建設常態化核酸采樣點也會帶來額外成本。通過每個采樣點覆蓋的人次來推算所需要的采樣點總數。參考上觀對于無錫的報告,無錫平均每3000人設一個采樣點,全國一、二線共計需要505000000/3000=16.8萬個采樣點。均價方面,參考愛采購網站上人氣排序前三的采樣小屋,單價分別為1.5、2.65和4.5萬元,假設需求比為1:2:1,加權平均價格為2.825萬元/個。由此測算全國一、二線城市在采樣點購置方面的成本約為:168000*28250=47.5億元(表6)。
以上兩個部分成本合計約為6670+47.5=6717.5億元/年,約占GDP的0.59%,公共財政收入的3.32%(GDP和公共財政收入均為2021年數據)。
Q3:如果在全國層面推廣,常態化核酸檢測能帶動多少就業?
如果所有二線以上城市進行48小時常態化核酸檢測,則日均的檢測能力需要達到5.05/2=2.525億管。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的數據,截至4月中旬,中國從事核酸檢測的技術人員總數接近15萬,檢測能力達到5165萬管/天。如果我們假設技術人員隨著檢測能力的提升而線性增加,則2.525億管/天所需的技術人員為15*2.525/0.5165=73萬人。這就意味著常態化核酸檢測在二線以上城市的推廣有望新增就業73-15=58萬人。
還有另一種計算方法,由于核酸檢測一般1分鐘左右就可以檢測完一個人,在全國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常住居民每48小時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前提下,每日這些人檢測核酸總共所需的時間為5.05/2=2.525億分鐘,假定一個核酸檢測人員每日工作8小時,即工作8*60=480分鐘,不難得出二線以上城市48小時常態化核酸檢測所需工作人員=25250/480=53萬人。當然這部分就業僅對應采樣點的工作人員,并不包含核酸檢驗員。
風險提示:海外貨幣政策收緊下外需回落,國內疫情擴散超市場預期;測算基于我們對政策和疫情發展情況的假設,可能會與實際情況有所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