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了5項原則、明確了4大重點發展領域、部署了5方面重點任務。
01
重點發展領域:
生物醫藥排在首位
《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4大重點發展領域。一是生物醫藥,二是生物農業,三是生物質替代應用,四是生物安全。
對于生物醫藥領域,《規劃》提出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增強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及設備供應鏈保障水平。
02
“堅持創新驅動”
為5項原則之首
《規劃》將“堅持創新驅動”作為“十四五”發展生物經濟的五個原則之首,從多方面部署提升生物經濟創新能力。
1、提升創新技術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在提升技術能力方面,《規劃》明確3大方向:1、加強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2、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3、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在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中,強調要加快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以單分子測序為標志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基因測 序效率、降低測序成本。加強微流控、高靈敏等生物檢測技術研發,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種計算設計、高通量篩選、高效表達、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
此外,《規劃》還強調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不斷發揮其組織作用,以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為例,在180項獲獎項目(人)中,由企業牽頭完成的有5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48項)。
2、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布局
在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方面,《規劃》提出,將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布局。一方面是建設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高地,引導創新資源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集聚發展,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提升生物產業集群競爭力。
據眾成數科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城市群約有79.11%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集中在集聚區(經開區、高新區等)以及產業園區內,企業集聚度較高。其次是長三角城市群,集聚度為77.44%。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生產空間分布相對分散,集聚度僅為56.54%。
在《規劃》的進一步部署下,相信三大城市群將會成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
03
“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
為重點任務之一
《規劃》部署了生物經濟發展5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二是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三是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四是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五是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
在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中重點提及要推進醫療健康發展,提出3大目標:一是助力疾病早期預防,二是提升疾病診斷能力,三是提高臨床醫療水平。
1、助力疾病早期預防
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開展遺傳病、出生缺陷、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篩查,為個體化治療提供精準解決方案和決策支持;
2、提升疾病診斷能力
大力開發分子診斷、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即時即地檢驗等先進診斷技術和產品,發展高端醫學影像等診斷裝備,促進裝備向智能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 多功能集成化發展;
3、提高臨床醫療水平
《規劃》明確為了提升臨床醫療水平,應大力發展微流控芯片、細胞制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 ,拓展智能手術機器人、數字療法、粒子放療等先進治療技術臨床應用。手術機器人再次出現在國家級綱領規劃中,在此前發布的《“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中手術機器人作為治療裝備被重點提及“攻關智能手術機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多自 由度精準控制等關鍵技術。”
我國醫療服務需求快速增長,但醫療供給能力短期內難以實現巨大提升,而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有助于緩解乃至解決醫療服務供需不平衡,全面提高醫療供給的效率,擁有強勁的增長動力。
眾成數科研究部負責人楊靂認為,以上預防、診斷、臨床涉及到的三個層面醫療健康發展目標,將對分子診斷、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即時即地檢驗、醫學影像設備、智能手術機器人等多個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發展帶來積極推動作用。
04
醫藥工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增長較快,面臨瓶頸
作為生物經濟的重要板塊,我國醫藥工業經濟發展當前運行穩中有進,生產、效益均實現較快增長,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合作不斷加快,投融資市場愈發活躍。以醫療器械行業為例,產業規模不斷上升、創新水平顯著提升,資本市場活躍。據眾成數科統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達28954家,較2020年的25440家同比增長13.8%。國家級創新產品上市數量逐年增加,由2016年的10件增長至2021年的35件,與2020的26件相比,同比增長34.64%。
在資本市場,醫療器械企業也頗受熱捧。2021年,國內醫療器械上市企業新增37家,總數達到143家;新增IPO募集資金達596億元,同比增長107%。
醫藥工業整體發展走勢持續向好,但仍然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比較少,百年疫情沖擊國際開放合作等不利因素。為此,《規劃》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優化創新區域布局等舉措,提升產業發展,在《規劃》的部署推動下,我國醫藥產業有望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