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詢聯調的2021醫療機器人企業排行榜出爐。其中,天智航、上海微創、哈工大機器人、安翰科技、精鋒醫療、威高集團、楚天科技、新松機器人、神方機器人、賽諾微等十家企業榮登TOP10。
據了解,此排行榜以iPower、iFuture、iBrand三 i 標準來進行排名。其中,iP指從過去到當前的規模類狀況及影響力,指代迄今為止的企業運營實力;iF則是考查軟實力,主要考察企業未來發展力;iB考察口碑(尤其是業內口碑),主要由行業專家、專業人士作為代表來進行企業相應的評價打分。
當前,從開放手術到微創手術,再到機器人輔助手術,手術在精度、復雜度、創口大小、安全性、術后恢復等各個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手術機器人正在滲透到越來越多的科室,被更多的人認可和使用。
手術機器人是機器人輔助手術中的核心設備,而且與單純的醫療器械不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根據臨床應用的不同,手術機器人又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泛血管及經皮手術機器人。近年來手術機器人賽道也愈加火熱,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入圍“2021醫療機器人企業排行榜”的部分企業吧:
1、天智航
天智航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五家獲得醫療機器人注冊許可證的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是國際上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以及頸、胸、腰、骶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目前已經進入國內100余家臨床機構,完成超過2萬例骨科機器人手術,占據了國內主要市場份額。
“天璣Ⅱ”骨科手術機器人
“天璣Ⅱ”骨科手術機器人于2021年4月2日上市,其在術中可實時識別患者體位變化,并可在光學跟蹤系統的監測下調整機械臂定位,降低患者呼吸等輕微位移對置釘的影響,保證手術精準、微創完成。相比傳統手術,骨科手術機器人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康復快的優勢明顯,患者真正享受到了精準度更高、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手術治療,手術質量邁上新臺階。
2、上海微創
2022年1月27日,微創醫療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圖邁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準,成為當前第一且唯一一款由中國企業研發并獲準上市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是腔鏡手術機器人最高技術標準,微創圖邁的上市標志著國產手術機器人在腔鏡手術機器人這一核心領域迎來重大突破。
與傳統腔鏡手術相比,微創圖邁機器人具有手術視野立體真實,微型器械精細操控,狹窄空間下高靈巧運動等眾多技術優勢,給復雜腔鏡手術涉及的狹窄解剖空間下分離止血、縫合打結、功能重建等外科操作帶來重要臨床價值,同時,克服傳統開放手術的創傷大、出血多、并發癥概率高等問題,真正實現精準、安全、高效、微創傷的外科手術操作。
在上市前臨床試驗中,微創圖邁已展現了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通過與國外產品頭對頭隨機對照的大樣本量、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產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斷挑戰高難度手術,協助臨床專家實現了眾多國產手術機器人零的突破,包含:首例國產機器人前列腺癌根治術、首例國產機器人腎部分切除術、首例國產機器人腹膜后入路腎部分切除術、首例國產機器人單孔手術等,不斷驗證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在狹窄解剖空間內完成復雜操作的技術實力,不斷拓寬國產手術機器人臨床醫療器械創新網。
天愈(TEINYO)是哈工大機器人集團(HRG)生態圈企業,作為五維度智能康復空間的建設者、科學精準康復的品牌,公司致力于科學康復與智能護理,是集脊柱和睡眠的科學康復及智能護理機器人終端研發、生產與銷售、醫康養中心創新模式建設與升級、醫康養服務優質解決方案輸出等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產品功效
◆?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改善調節? ? ? ??
◆?促進睡眠,免疫力的增強及改善調理?
◆?頸肩腰腿痛的緩解與調理。?
◆ 改善睡眠/緩解焦慮和抑郁。
◆ 肌肉僵硬,肌緊張,軟組織粘連等改善調理。
◆?激發細胞活力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
產品功能
◆?五行音樂:(權威中醫藥大學專利)
通過中醫五行音樂(金、木、水、火、土)刺激,實現人體陰陽平衡調理,達到從精神層面到身體層面的由內而外的身心放松、同時具有非常好的助眠效果。類似德國的音樂療法。
◆?梯度壓力:(中醫原理,用氣囊針對頸背小腿足底模擬中醫理療)
從頸部到足底的梯度氣壓理療,放松表層肌肉群和軟組織群,尤其脊柱兩側肌肉群,類似中醫推拿。
◆?遠紅外熱療:(38-45度)
擴張毛細血管、加快血流,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舒經活絡、緩解痛疼的輔助調理作用。
◆?聲波振動:(高頻20-25HZ,縱向振動)
①刺激脊柱、肌肉和軟組織:通過醫學級高頻振動深度刺激全身肌肉和軟組織系統(尤其是脊柱周圍肌肉群),深度放松肌肉和軟組織群,打開軟組織粘連、疏通結節、激發肌細胞活力、增強肌肉柔性與張力,有效恢復維持脊柱健康平衡態的肌肉群的活力與韌性,保持脊柱結構性和功能性健康平衡狀態,也可有效緩解肌肉僵硬、肌肉緊張與痙攣等。
②刺激骨骼系統:改善醫療器械創新網,防止骨鹽流失,預防和改善骨質疏松。
③刺激神經系統:促進脊椎、運動神經元等的活性化,增強神經鏈路機能,從而擴大刺激,恢復神經的正常傳導,有利于腦卒中所致的四肢功能障礙的緩解;
④刺激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增加血流量,減少血流的抵抗指數,改善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效緩解肌肉酸痛、僵硬或痙攣。
◆ 自重牽引:(倒垂與地面呈10-15度角)
脊柱周圍的肌肉深度放松后,人體動態自重力高效作用于脊柱,拉開椎間隙,形成椎間負壓,讓突出的髓核回縮,起到脊柱減壓、緩解頸腰椎痛疼、恢復脊柱結構性健康平衡態的作用。椎間生理結構恢復同時,再次對脊柱兩側肌肉進行聲波振動刺激,激活肌細胞活力,增強脊柱兩側肌肉的張力和柔性,保護恢復的脊柱。
◆ 超速篩體:(高頻20-25HZ,橫向振動)
臀部篩動促進了骨盆及周邊肌肉和大腿的血液循環。所謂十人九痔,久坐之人多前列腺炎等就是因為久坐臀部血管及筋脈受到擠壓,影響了身體的氣血供應。通過超速篩體對臀部帶來的影響,促進大腸蠕動,加快了整個盆骨及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了血氧飽和度。促進了宿便的排泄和大腿脂肪的燃燒,同時調理臟腑,改善人體微循環、增強免疫力。
膠囊內鏡屬于消化道內鏡的一種,可以分為膠囊胃鏡和膠囊腸鏡。檢查時,受檢者將智能膠囊吞下后,它隨著胃腸肌肉的運動節奏或通過外部控制通過消化道,并對經過的胃腸道進行連續攝像,醫生通過查看膠囊拍攝的圖像了解受檢者胃腸道情況,膠囊內鏡在吞下后1~3天可便排出體外。
與傳統胃鏡相比,膠囊內鏡檢查具有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風險等特點,對于那些適應依從性差、無法麻醉、容易粘膜出血、容易高度傳染的受檢者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傳統胃鏡給受檢者帶來的惡心等不良反應,減少了受檢者對胃鏡檢查的恐懼感。
安翰科技成立于2009年,公司率先提出一種膠囊磁控方法,可以穩定地控制膠囊在胃腔內的精準移動轉動,并發明了膠囊在胃液中穩定懸浮和運動的方法,是全球首家獲得CFDA核發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公司,也獲得了CE認證和FDA認證。
磁控膠囊胃鏡由磁控膠囊內鏡控制系統、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檢查服、膠囊定位器及顯示軟件五部分組成。
膠囊胃鏡具有異步異時空的特性,即將胃鏡檢查拆分為圖像采集和診斷兩個過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圖像采集與診斷能夠實現異時空進行,讓圖像采集工作變成一個簡單的標準化操作。
5、精鋒醫療
精鋒醫療(Edge Medical)于2017年5月在深圳成立,公司以推動外科手術進步為使命,致力于智能手術機器人平臺的開發及普及,是國內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時掌握單孔手術機器人及多孔手術機器人技術的公司。
目前,精鋒醫療已經擁有了以機器人技術為中心的三大產品管線,包括現在應用范圍最廣的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代表外科手術發展方向的單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以及超高清立體內窺鏡。
據了解,精鋒醫療的核心業務手術機器人主要包括多孔手術機器人和單孔手術機器人,且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其中精鋒醫療多孔手術機器人已完成泌尿外科臨床入組,在部分參數上已超越了進口產品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于2021年9月完成泌尿外科注冊臨床入組。
同時,該款機器人于2021年8月率先進入婦科領域注冊臨床試驗階段,成為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臨床試驗的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成為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泌尿科、婦科)臨床注冊手術機器人公司,預計2022年產品上市。
另外,其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已于2021年4月獲得通過,且已啟動臨床試驗注冊,有望成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單孔手術機器人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精鋒醫療在此前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三輪過億元融資,累計金額近20億元人民幣。2020年9月15日,完成過億元Pre-B輪融資,本次投資由三正健康領投,國策投資、聯想之星、保利資本跟投。
——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一份資料顯示,2015年到202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30億美元增長至83億美元,復合增長率22.6%,預計將以26.2%的年復合增速增長至2026年的33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150億元)。截至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占全球比例為5.1%。但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有望超700億元。
由于起步較晚,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落地還處在初期階段。根據招股書數據,即使是一些頭部企業,許多產品距離上市仍需要時間,目前多數處于虧損狀態。但另一方面,在我國龐大的醫療生態體系中,全國35394家醫院中引進醫療機器人的醫院不超過100家。這意味著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應用于臨床醫療的機器人數量較少,但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反而是一次機會。2021年被稱為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元年,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了這一賽道,同時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如上海交通大學在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開發上已領先全球,并有望在這一新興細分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盡管,國外機器人產業發展較早,但機器人研發的復雜性使效率和效果方面并未觸達天花板,國產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