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研發路上坑多路少,現將常見的三點誤區總結如下,望同道共勉。
01
精于調查競品 忽視臨床需求
體現在,一、研發規劃中,看別人家有什么產品,也做一個同類,增加兩個優勢。二,研發規劃中,某個產品系列中,出現個類別空檔,競品公司沒有做,要去補上這個空檔。三,什么產品賣的好就做什么,東一個,西一個,產品之間形不成合力。
以上歸根結底是,缺失對臨床需求和行業方向的掌握。其一,醫械研發最核心的能力是把握臨床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工程實現能力。不少企業加班加點,做出來的東西其實臨床并不剛需,造成后續的公司營銷的困難。其二,產品系列中,看到產品缺口,以為洞悉到了一個大機會,這個補缺思維非常危險,大概率是坑。其三,對于小規模公司一定要避免的,就是在初期階段,開設關聯性小的多條賽道, 比如一個針對神經系統,一個針對循環,一個針對外傷,彼此之間沒有合力,研發成果互不積累,供應鏈互不復用,客戶群體互不相通,有限的資源卻要分攤使用,結果會怎樣,顯而易見。
02
紅海里也有魚群,藍海里也有深淵
體現在,我們調研選擇了一個非常有規模的領域,隨即也發現進入這個領域的競爭對手很多,競品也越加豐富。容易考慮放棄這個紅海,再尋找一篇藍海去做。
現實是,當下信息是極其豐富和容易獲得的,我們很難找到一篇真正的藍海。沒人關注的藍海其實是深淵。筆者當年從事的康養產業,幾年前被認為是一片大藍海,因為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老齡化結構,時代已經到來,但發現醫養產品尚處于發生發展階段,距離規模發展和成熟階段還有必然的10年,事實上多數公司在陪伴發展的過程中,已然消散。
紅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市場規模足夠大,只要有一點優勢,就能分得收獲,紅海并不意味著避而遠之,有時是風險最可控的選擇。
03
炫耀技術復雜度,輕視應用便捷性
部分醫療科技公司,鐘情于與高校聯合開發產品,有些目的在品牌宣傳,實則依然依靠公司團隊,并非合作高校。但有的公司,將產品研發切實落在了高校師生的肩膀上,以區別于其它。其實高校合作產生過很多產生極大商業價值的產品,比如腦機接口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
但我們發現真正將實驗室技術落地成為產品,并產生商業價值的公司,幾乎都是單獨成立一家公司,專注在產業化,進而獲得商業成就。而半高校、半產業的組織,多長期不見起色。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高校的目的是學術成果,論文發表,項目課題。企業的目的是產品化,商業化。兩個組織的使命有著天然的不同。所以,道不同、業難謀。也因此,高校熱衷于技術的復雜度,以體現技術能力和文章水平。而復雜的技術操作,成了落地應用的天敵。
我們希望構建一個,臨床需求為引領,競品調研為校對;創建優勢爭紅海,勇于創新試藍海;高校合作取長補短,商品化導向是關鍵的良性研發格局,最終將好的醫療器械創新網于更多病人,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