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大三甲,
15.6億耗材配送被打包!
近期,中國政府采購網公布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2022-2024年度醫院耗材集中配送供應商采購項目中標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據公告,山東大學第二醫院2022-2024年度醫院耗材集中配送服務,以15.6億元打包出售,平均一年5.2億元。
最終, 山東善德投資有限公司(牽頭人),中國醫療器械山東有限公司、國藥控股(山東)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齊魯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山東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成員) 中標。
也就是說,2022年-2024年甚至是以后,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所有醫用耗材配送,都將由這5家流通企業獨攬,其余配送商全部出局...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管)醫院,百年名校山東大學直屬醫院。2011年獲評全國首家“新三甲”醫院(2011版),2019年入選首批委省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核心成員單位,2020年入選山東省區域醫療中心,2021年掛牌成立山東大學第二臨床學院。
目前,醫院現有醫務員工3500余人,院士、長江學者、四青人才、泰山學者等高層次人才40余人。在學科主流排行榜中,耳鼻咽喉科學、腎臟病學、消化病學等12個學科躋身全國百強,其中檢驗醫學位列全國第八。
這樣一所“龐然大物”,此前服務的配送商數量不會少于百家,但在集中配送之后,醫院只需要1家或者幾家實力最強的,相應的也就對配送商的倉儲條件、送貨的速度、數量準確率等指標有著極高的要求。
從三甲到基層,
只要“最大、最強”...
聯盟菌注意到,本次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耗材配送商遴選項目中提到,評審委員會按照“綜合實力最強、能夠最大限度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 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的原則按評分細則對各投標人進行比較和評價打分。
按照分值計算,除了配送服務方案,醫院最看重的就是耗材品種的契合度。只有企業配送品種清單齊全,且提供了全部銷售代理權或配送權證明的配送企業,才能獲得滿分。
這樣的要求下,大多數中小企業想要獲得高分,非常艱難。更加令人心驚的是,隨著耗材、試劑配送變局的深入,新的淘汰模式已經逐步從三甲下沉到二級醫院、縣域醫院!
6月13日,中國政府采購網公布了《北京市大興區婦幼保健院醫用耗材集中配送服務項目中標公告》。公告顯示,該二級醫院3年醫用耗材集中配送服務,由國藥集團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獨家中標。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的招標文件中,對配送商的倉儲面積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倉儲面積≥10000 ㎡的得10分;倉儲面積≤5000 ㎡的僅得2分;無此項內容不得分。
也就是說,配送商倉儲面積10000㎡以上,才能獲得滿分,小于5000㎡只得到2分。這意味著無論是倉儲面積,還是企業的產品線都要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這也給大批的流通企業設置了高門檻,而該院原有的很多耗材供應企業,在不達標的情況則直接出局!
這些不會是特例,整合已是大勢所趨,小企業“報團取暖”,大型流通企業加速跑馬圈地,這場流通領域的行業變革已經進入到“高潮”部分。
此前,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醫療機構醫用耗材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出對于在供應目錄里的耗材,相同或相似功能醫用耗材將嚴格限定供應企業數量。
無疑,這一規定將徹底改變“一家醫院上百家供應商”的現狀。
而今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2022年部門預算》下發后可以發現,2022年公立醫院預算再次縮減了65698.3萬元,相比2021年降低了8.96%,尤其是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
這也將進一步倒逼公立醫院不得不改變原先粗放的耗材管理模式,壓縮流通環節,從而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加之隨著全國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的范圍、種類不斷擴大,醫院對經銷企業的依賴程度也進一步降低;而越來越多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通過和更多的廠家合作,將更進一步占據國內市場份額,這對于中小型的經銷商而言,大批將直接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