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疫情期間爆火的、美國IVD明星公司 Cue Health 宣布:裁員170人。
這家總部位于圣地亞哥的公司,受益于新冠診斷測試,在大流行期間大舉擴張,員工人數從 2020 年初僅99人,到2021年8月末,員工人數已經達到1254 人。
且在2021年,Cue Health僅靠一款新冠檢測產品,就營收40億元(6.181 億美元)。
對于裁員,?Cue Health?將原因歸結為:影響許多行業的經濟挑戰,以及美國政府最近決定減少新冠檢測次數。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一躍成為明星企業,雖然拿到了疫情帶來的新冠檢測紅利,但產品的單一、后繼乏力,也讓Cue Health 的光環逐漸褪去。
而這,就是那些“僅靠新冠檢測發家致富”的IVD企業的致命傷。
IVD明星企業命運的“過山車”
很少有企業像Cue Health這樣,在短短3年里經歷大起大落,仿佛坐了一趟“過山車”。
起飛!依賴新冠居家檢測
Cue Health 成立于 2010 年,最初名為 Ruubix。2014 年,更名為 Cue Health。
名聲不顯的Cue Health,在新冠疫情期間憑借居家快速檢測受到青睞。
Cue ?Health?研發了一款小型、簡便、快速的檢測設備,可替代醫學檢驗實驗室,讓用戶在家中自行使用或是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通過采集唾液、血液、鼻拭子等樣本,使用先進的DNA/RNA擴增技術與免疫方法,檢測流感、艾滋病等疾病。
只需20分鐘就可將準確的檢測結果發送到用戶的智能手機上,且排除掉99%的人工誤差,保證結果的精準快速。據了解,該平臺的檢測準確率甚至超過了傳統實驗室,流感檢測速度比常規檢測方法快3倍。
截至2021年,Cue Health已經完成了10輪融資。其中,僅2020年公司就完成了3輪融資:
2020年10月,獲得來自美國政府的4.81億美元投資,以提高其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產量;
2020年6月,完成由強生等投資的1億美元C輪融資;
2020年4月,獲得來自BARDA的1300萬美元,用于加速研發新冠病毒便攜、快速檢測產品。
2021年9月24日,Cue Health?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21年,Cue Health 營收 6.181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億元),而 2020 年僅為 2300 萬美元。2021年凈收入超過 8600 萬美元。
Cue Health 的?COVID-19檢測試劑盒,是該公司的第一款商用的診斷測試,獲得了FDA的EUA批準,并且是第一個無需處方的家庭自檢的分子測試。
雖然其居家檢測平臺還可用于檢測維生素D、男性睪酮、女性生育健康、艾滋病等項目,但目前這些產品尚未獲得FDA批準。
也就是說,僅靠一個產品,Cue Health??2021年就賺了40億元。
2021年9月上市時,該公司表示,IPO所得資金將用于加大投資以擴大測試菜單,擴大生產能力,添加額外的軟件和服務,并進一步建立團隊。
但令Cue Health 始料未及的是,市場對它的青睞褪去的如此之快。
墜落!產品唯一、客戶依賴造成致命傷
Cue?Health 上市開盤價每股 20 美元,但在一周內跌至10美元,此后再也沒有回升至 13.50 美元以上。截至本周一,股價已跌破 4 美元。
Cue Health 對政府大單的依賴,使其受美國政府防疫政策的影響較大。
在大流行初期,Cue?Health?從美國政府獲得了一份價值1300萬美元的合同,用于開發便攜式 COVID-19 測試。
之后,Cue?Health?收獲了來自國防部4.81 億美元大單,也與 NBA、MLB 等機構簽訂新冠檢測合同。
2021年,美國國防部的合同占Cue Health?總銷售額的?62%。
Cue Health 也直言不諱的向投資者們表示,如果美國國防部減少購買新冠檢測試劑,該公司經營狀況可能會受到影響。
一語成讖,Cue Health 現在正面對這種情況。
在與美國國防部協議結束后,公共部門合同在第一季度僅帶來 2% 的收入。好在其私營部門營收大幅增長,填補了國防部合同完成帶來的營收空缺。
盡管 2022 年第一季度的收入高達 1.8 億美元,但是 Cue Health 警告稱,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大幅下滑,以及第二季度銷售額區間僅為 5000~ 5500 萬美元。?
隨著新冠檢測市場萎縮,Cue Health 正在大力建立其長期增長引擎。
Cue Health 首席執行官 Ayub Khattak 在第一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計劃在第三季度提交流感檢測申請,預計呼吸道合胞病毒測試和衣原體-淋病多重試劑盒將于今年開始臨床研究。
但投資者對 Cue Health 從 COVID-19 轉向的能力持懷疑態度。Cue Health 以 30 億美元的市值上市,目前其市值已降至5.5 億美元左右。近期披露減產消息后,使該股跌至 3.32 美元/股的歷史低位。
面對困境,Cue Health 表示仍會堅持長遠規劃。“對長期戰略充滿信心,將繼續擴大服務客戶數量并推進未來的產品菜單。”
但新冠紅利的不可持續性,在疫情政策改變后,原地起飛的 Cue Health 或面臨硬著陸。
疫情紅利吃緊,眾多IVD企業謀求轉型之路
事實上,Cue Health 只是眾多中小型 IVD 企業的縮影,自然也面臨很多中小型 IVD 企業的問題,沒了新冠紅利,何以為繼?
受益于新冠紅利,在疫情中擴產的IVD廠家并不鮮見。
據體外診斷網不完全統計,邁瑞醫療、圣湘生物、安圖生物、萬孚生物、寶太生物、博日生物、明德生物、華大基因等IVD企業紛紛建廠進行擴產,累計投資近100億元。其中,
邁瑞醫療于2020年6月和12月分別建立武漢研究院、生產制造基地和邁瑞碭山生產基地,兩大基地投資總額超49億元。
圣湘生物擬投資3.5億元,把上海產業園區打造成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新基地和國際化重要樞紐。
安圖生物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2.8億元,建設安圖生物體外診斷產業園(三期)項目、安圖生物診斷儀器產業園之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全面建成后,將具備超過100億元的產能規模。
萬孚生物總投資額5.5億元,建設神舟路園區,建成后將新增1億人份/年的疾病檢測產品產能,達產后可新增年產值約10億元。
? ? ?......
但新冠紅利并不是可持續動力,擴產后的IVD企業不得不面對新冠檢測需求降低和行業競爭加劇帶來的凈利潤下降。在新冠紅利褪去后,如何面對可能過剩的產能也成了重頭戲。
其實,2021年,IVD企業年報早有預警。
彼時,也有一些企業受益于海外市場增長而業績持續爆發,包括九安醫療、東方生物、熱景生物等,但在2022年初的國外疫情“躺平”后,這種局勢或面臨改變。
《科創板日報》顯示,披露了2021年業績的A股46家IVD公司中:
雖然有36家公司實現同比正增長,但相比2020年增長幅度有所回落;
另外,有10家公司包括華大基因、之江生物、諾唯贊和圣湘生物等業績均出現下滑。
關于業績下滑原因,不少企業在年報中提及了市場競爭加劇,新冠檢測利潤下滑帶來的產品毛利下降。
疫情難料,但內卷確定性極強。
尋找更廣闊的的業務,不再局限于新冠檢測業務也成了IVD企業共同的追求。
疫情不確定性疊加競爭壓力,擴大產品線和業務范圍成了不差錢的IVD企業共同的選擇,一些公司更是頻頻出手開啟并購和投資,更有甚者開始抱團取暖。
2022年5月,快臻(Quidel)和奧森多醫療(Ortho)的合并,成立一個新的體外診斷公司QuidelOrtho。強強聯手后成立的新公司,結合了快臻床旁快速診斷和分子檢測的優勢,和奧森多在臨床實驗室和輸血醫學方面的優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外診斷供應商之一。
而在國內,并購也并不鮮見。現金充裕的IVD公司更是借機實現鳥槍換炮,做大做強。
東方生物、圣湘生物、廈門寶太等是IVD行業里新冠業務占比較高,營收利潤體量增長較快的公司,在新冠業務擴展方面格外努力。
2021年12月,東方生物投資設立子公司開展生物芯片產研基地項目,開發生物芯片、基于熒光定量、時間分辨的體外診斷試劑等產品系列,投資總額約6億元。
2022年2月,東方生物再次公告計劃投入5億元拓展從分子生物原料到分子診斷、生物芯片技術診斷產品和設備的創新研發,開展一到四代基因測序技術的轉化應用。
2021年6月,圣湘生物以2.55億元收購基因測序產業上游設備和試劑的研發制造商真邁生物14.76%的股權。
2021年9月,寶太生物宣布進軍生物新藥領域,其新藥發展戰略已吸引美迪西、賽賦醫藥、華氏醫藥等一批全球頂尖的生物醫藥合同研發服務機構和團隊。
2022年4月,基蛋生物宣布認購巨星醫療不少于30%股份,基蛋生物將成為巨星醫療的控股股東。巨星醫療是中國最大體外診斷產品經銷商及服務供應商之一,也是羅氏診斷醫療體外診斷產品在中國最大的經銷商之一。通過收購,基蛋生物與巨星醫療現有經銷與營銷平臺形成協同互補,為其在IVD領域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對于體外診斷企業,疫情帶來的紅利終究會初步消退,而新冠檢測需求減弱之后,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是下半場競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