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更好服務患者,醫院對先進醫療設備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據統計,大型醫院固定資產總值中約50%至70%為儀器設備類投入。很大程度上,醫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引進高端醫學影像等大型醫療設備,不僅可提高醫院知名度,增強核心競爭力,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僅以某院放射科為例,其若干臺CT/MR等就占據醫療設備資產總值的1/8,并承擔著全院影像檢查及相關科研教學任務。
根據國衛健委頒布的《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大型醫療設備是指“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是指使用技術復雜、資金投入量大、運行成本高、對醫療費用影響大且納入目錄管理的大型醫療器械?!?/span>
一直以來,大型醫療設備管理是各項檢查和考核的重點,涉及大型醫療設備科學配置與合理使用,大型醫療設備單機效益分析、大型醫療設備精細化管理、大型醫療設備維修保養及質量控制管理等多個維度,其上述各個方面又交叉融合,因此大型醫療設備管理是醫院設備管理方面的重點與難點。
此外,為不斷適應醫院間的競爭發展,精益化管理觀念更是深入人心。因此,如何引進、何時引進、購置數量如何?如何使用、管理及保障這些重點設備?是我們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2011年初,衛生部印發《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在指導各地加強評審標準管理、 規范評審行為、 引導醫院自我管理和健康醫療器械創新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9年里,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三級醫院都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我國三級醫院數量從1399家(2011年)增長至2548家(2020年2月)。
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醫院評審評價體系,指導醫院加強自身建設和管理,2020年底國家衛健委頒布《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年版)》。新版標準的根本轉變是評審模式。推動醫院評審由以現場檢查、主觀定性、集中檢查為主的形式轉向以日常監測、客觀指標、現場檢查、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目的是:
1)引導醫療機構重視日常質量管理和績效,減少突擊迎檢行為;

以第三章“醫院管理”的第五部分“醫學裝備管理”為例,新版標準強調,醫療裝備的評審范圍是全周期,即將上一輪評審結束到新一輪評審開始的4-5年數據全部納入。意味著只有“將工作做在平時”才能取得好成績,而這只有借助專業的信息化工具才能實現。
比如,《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第158條要求有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使用、功能開發、社會效益、成本效益等分析評價,意味著信息化工具必須有大型醫療設備效益分析功能;還比如,第163條要求醫學裝備部門和使用管理部門共同管理醫學裝備,完善質量控制體系。意味著信息化工具也必須要有質量控制功能。
以GE APM資產云管家“評審·質控”模塊為例,通過智能數字化平臺,協助醫院把握“醫學裝備管理”評審的得/失分要點,提高評審準備工作效率;還能基于三級質控體系對放射影像類/生命支持類等重點設備的建立“輔導書”,凸顯管理水平。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公立醫院要大力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2020 年6月以來,國家衛健委也相繼印發關于公立醫院運營管理、全面預算管理、成本核算、內部控制管理等文件,旨在提高公立醫院從粗放管理轉向全方位精細化績效管理,全面推動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對醫療設備、特別是配置審批復雜的大型醫療設備做進一步深化管理、效益分析和科學決策,成為醫院管理者和各級主管部門關注的重點,這對于醫院醫療設備的合理使用、科學決策配置等乃至醫院運營管理有積極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例如,由于CT、MRI等設備效益較好,很多二、三級醫院基本可以3-5年就能回本。考慮到我國對大型醫療設備實行配置審批,如果配置不夠,未來1-2年內會導致排隊時間長、流失病人,影響醫院效益,并產生一定負面社會影響;反之則會導致設備使用效率低,同時會影響醫院在其他科室的設備預算投入。
因此,這是一項很重要且復雜工作,要以科學的數據、詳實的分析為依據,避免盲目購置,效益最大化,從而推動醫院整體和諧發展。
在大型醫療設備效益分析和科學配置方面,行業內一直在進行相關探索和實踐。盡管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統一的成本效益核算方法,不過比較公認的是以社會效益為指導,經濟效益作為客觀評價指標,反映的是設備的投資回報周期。
在關鍵數據獲取方面,手工填寫報表的方式早已落伍,不僅費時費力,還可信度不高;隨著醫院信息化系統的逐步引入,借助HIS、HRP、PACS等系統,獲取客觀數據的條件逐步建立。然而,各信息系統間集成性、共享性、匹配性不足,不可避免也存在數據偏差。
目前,公認最真實、最準確的方法是基于物聯網技術解析設備底層日志,直接獲取CT、MR、PET等設備概況、病人資料、檢查部位、設備操作等信息。比如,APM資產云管家“大放物聯績效”模塊就基于此,有助于醫院管理者實時了解設備運行狀況,包括何時開關機?何時掃描?何時空置?哪臺設備朝九晚五?哪臺連軸急診夜班?每個患者掃描多久、等待多久?掃了哪些部位?等等。
上述真實世界的實時數據,不僅有助于臨床科學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智慧醫院管理水平;還能配合收費明細、設備運行成本(運營成本水電、人員工資、維保、折舊及耗材等)等數據,實現大型醫療設備的精準效益分析及大型醫療設備使用與配置評價,以滿足三級醫院評審及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細則要求的信息化要求。
4
從使用、維保、質控角度
2015年10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醫療器械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CFDA 第18號令),第三章中詳細規定了維修管理要求,即加強在用醫療設備的維護維修管理,并鼓勵醫療器械使用單位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醫療器械質量管理。
2019 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明確大型醫療設備維修保養及質量控制管理納入到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中醫療質量范疇,并逐步覆蓋所有醫療機構。
對設備管理部門而言,設備管理的維度、維護的強度與深度、保障醫療設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戰都在不斷增加,傳統方法僅僅停留在人工采集、記錄的層面,未納入信息化管理,尚不能滿足國家對三級醫院評審要求。
為實現醫療設備的信息化管理,各大醫院上線醫療設備管理系統。然而,大型醫療設備的管理與普通設備完全不同,不僅其維保支出長期占據全院醫療設備維修經費的60%-80%,需要進行重點關注;更重要的是高端醫療設備由于配置審批復雜及單價高等原因,很難有備用設備,醫院對此類設備的重視度更高。
此外,“后疫情時代” 也使醫院認識到互聯網醫療、醫療設備信息化監控與預警及應急保障醫療信息系統的重要性。
因此,通過智能化手段實時監測大型醫療設備勢在必行。部分醫院通過電流傳感器、溫度、濕度等數據判斷設備運行狀態。該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大型醫療設備非常復雜,任何模塊異常可能導致設備故障,想通過部署傳感器全方位監測幾乎不現實。
更有效的方法是挖掘并解析CT、MR、PET等大型醫療設備的Warning(設備風險等)及Error(設備異常等)等信息,以便能實時查看CT球管用量、MR液氦水平等設備關鍵狀態。一旦設備發生異常,醫院會第一時間收到報警信息并一鍵報修,避免諸如液氦揮發等不良事件發生,減少設備停機時間。
5
結語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給醫療行業帶來了深遠
的影響,在智慧醫院的建設過程中,大型醫療設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為醫院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也為患者就診提供智能化、精準化的治療方案。然而,傳統大型醫療設備的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用智慧醫院的發展。
大型醫療設備管理的未來,應當以醫院管理和臨床需求為導向,借助先進精細化管理理念和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大型醫療設備的實時監測、精細化管理、效益分析和科學配置,對醫院管理部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