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成功舉辦拓舒沃?(艾伏尼布片)中國上市會,該藥作為全球首個且唯一精準靶向IDH1抑制劑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臨床使用上,多位業內權威專家對其做出了正面評價,并對患者價值表示高度期待。
高壓環境下的“全透明式”成長
成功固然艱難,但總會有人勝出。
如果從倒車鏡回看美國Biotech經歷過的泡沫和低谷期,
以1994年作為起始點,美國花了大約6年時間從谷底爬出來,到2000年重新繁榮,指數也增長了5.5倍,而到今天則增長了42.6倍。
▲美股BTK生物科技指數
身處經濟周期,Biotech自然逃不過大環境的波動與洗禮。但我們要時刻謹記,即使經歷了最悲觀的時刻,這個行業也沒有消失,一樣有基因泰克、安進等強者憑借產品競爭力穿越了周期。
資本市場就像過山車,上半年創新藥還在普遍唱衰,近一個月,就出現了由陰轉晴的跡象。
2022上半年,除21家新上市公司,444家A股生物醫藥公司僅有71家公司實現市值正增長,剩余近85%的公司市值都在下跌。
6月開始,一些頭部Biotech股價從底部大幅回升,截至本月14日,全指醫藥已從4月末低點上漲超過18%,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也從3月的低位反彈了40%,給過去一年冷清的創新藥二級市場帶來不少暖意。
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不能否認的是,相比最熱鬧的那幾年,生物醫藥IPO正在閘門收緊,投資者的容錯率開始變低。這不僅是對創新藥企現金流的極限考驗,更有可能觸發行業并購整合加速、一級市場投融資降溫、砍管線、裁員等一系列蝴蝶效應。
不過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國內Biotech幾乎用5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市場10-20年的路,相當于一個“嬰兒”被迫與全球頂尖藥企同臺競爭,挑戰強度可想而知。
類比與我們市場環境相似的日本,其創新藥產業的崛起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期間主要上市me too/me better新藥,但基本都是在本土銷售,能打出海外的很少。90年代后,外資藥企進入日本市場,行業競爭加劇,日本本土新藥研發實力快速提升,這個階段逐漸走出來了武田制藥、第一三共、安斯泰來和衛材等跨國藥企,海外收入占比漸進超過50%。從本土到全球,日本創新藥企走了將近20年。
國內Biotech環境不同,幾乎是在全透明之下,被人拿著放大鏡注視著成長,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能夠突破重圍,跑到一線,作為這一輪產業升級的結晶,開始試探著與全球藥企掰手腕的比拼,無論如何,他們的努力與進取之心值得肯定。
熬過去,成就中國醫藥行業“新物種”
創新藥行業的興與衰,醫保的態度很關鍵。
一粒定心丸是,“價值導向的醫保戰略性購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2025年為國內創新藥景氣度最高的時期,抗腫瘤藥+自免疾病藥物市場規模將從2142億元擴容至474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7.2%。
當前局部擁擠的挫折,不過是上升途中一個小插曲,一些身處黃金時期的Biotech,仍以倔強的方式積極向上生長著。
盡管前路茫茫,但能持續鼓足勇氣承受高風險、布局前沿的企業還有很多。
看他山之石,當年穿越周期的Biotech“鼻祖”基因泰克,靠著重組DNA技術做出重組胰島素,同時選擇與禮來合作,彌補商業化短板。面對行業低谷時,主動出讓控制權,同意羅氏以21億美元的現金融資購買公司60%的股份,整體估值35億美元。2009年被收購時估值1064億美元。
安進情況類似,前期高投入的研發模式讓安進曾在80年代兩次接近破產,在無力驗證EPO(促紅細胞生成素)研發邏輯的情況下,引進強生1000萬美元續命,后為強生帶來500多億美元收入。度過危險期之后,公司通過并購快速崛起,之后2002年至2006年成為安進銷售額增長最快的5年,復合增速達27%。
對比來看,兩家公司都是DNA重組基因工程技術早期探索者,抓住了時代紅利,且自研出了一個以上的“重磅炸彈”,同時大力投入技術平臺的開發和完善,掌握未來的話語權。
目前,也有一些國內創新藥項目排到全球Top3的位置,未來可期。比如:
基石藥業與LegoChem聯合開發的靶向ROR1的ADC藥物,其臨床進度已位列全球第一梯隊,有成為同類最優的潛力。
截至2021年底,港股37家Biotech公司,有超過60%(22家)已進入商業化階段,其中11家在2021開啟了商業化元年,在當下中國創新藥市場上,商業化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
歸根結底,商業化的底層邏輯,一定是產品的競爭力。
在產品上市方面,基石藥業可以稱為創新藥企中的閃電俠,在12個月內成功獲批4個產品,為新生代藥企中最多,并且都是同類首創/同類最佳,最大程度避免同質化競爭。
對于Biotech公司而言,管線的成敗往往在一瞬之間,如今真正能打動市場的只有商業化能力展現出的銷售數字。
在商業化成果方面,新生代藥企打法各有千秋,百濟神州走高舉高打的國際化路線;信達生物以均衡務實著稱;基石藥業則多點發力,同時布局商業化對外授權,自建團隊,觸達DTP藥房、商保等多方渠道,以小而精的團隊渡過商業化轉型的過渡期,效果也很顯著——以泰吉華?(阿伐替尼)和普吉華?(普拉替尼)為例,上市八個月內凈銷售額便達1.628億元,占當年總收入的66.8%,穩健又讓人驚喜。
基石藥業商業化后備力量仍在發力。今年1月,拓舒沃?(艾伏尼布,全球首個IDH1抑制劑)國內上市,今年6月開出首批處方,其作為基石藥業第三款同類首創的精準靶向藥物、第四款成功上市的創新藥物,填補了領域空白。在商業化方面,基石藥業正在為這款創新藥物“定制化”商業路徑:
一方面,拓舒沃?已獲得國內外四大權威指南一致推薦,成為IDH1突變AML治療的首選方案。
另一方面,拓舒沃?面向全國多個省市的39家院內和院外藥房供藥,并在尋求更多支付渠道,上市1個多月的時間已被列入5個以上城市惠民保和商業健康險。
傳統與創新的商業化打法的結合,讓拓舒沃?未來業績可期。
美國是全球對創新藥最為友好的市場,醫療健康產業占美國GDP的20%,2020年支出高達3.2萬億美元。就像一塊誘人的蛋糕,成為全球Biotech崛起蛻變的“應許之地”。
2019年,是中國創新藥企沖刺美國市場的元年,該年11月,百濟神州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成功打響中國赴美上市創新藥的第一槍。
但由于FDA審批趨嚴、潛在因素等各方面原因,近來,國內藥企出海難度正在加大。
到底有多難?至今,能復制這個路徑的只有傳奇生物的BCMA CAR-T療法,信達、君實、和黃、康方、百濟等后來者或直接被拒,或懸而未定。
▲擬2022年申報FDA上市批準的藥企,目前只有傳奇生物成功過審
雖然國際化的路徑很難,但這是擁抱國際市場創造價值的必經之路。
當下,許多創新藥企優選以license out模式開辟全球化路徑——借力國際合作伙伴,使全球商業化事半功倍,打響海外品牌影響力。
以基石藥業為例,在其上市的第二年、成立的第四年開始,就火速開啟了對外授權之路,以累計高達13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將兩款產品在中國以外商業化權利授予EQRx公司。一方面,將在研產品的未來價值換回實打實的賬面價值,“反哺”研發;另一方面為全球化鋪路,不失為現階段優選的生存策略之一。
此外,今年1月,基石藥業舒格利單抗(PD-L1)治療Ⅲ期NSCLC的注冊臨床研究GEMSTONE-301及一線治療Ⅳ期NSCLC的隨機雙盲注冊臨床研究GEMSTONE-302的研究結果,已分別發表于國際頂尖腫瘤——《柳葉刀-腫瘤學》上。回顧基石藥業最初對各項臨床研究的設計,不難看出,每項臨床研究都預設了針對OS的分析,在臨床和學術領域為出海鋪路。
成為行業頂流就像一條通向金字塔的路,越往上走通道越窄,淘汰賽越殘酷。想要沖頂,除了一點運氣外,還需要一顆未被現實磨平的心,以及對待研發、臨床、商業化、生產等每一個關鍵環節的苛刻與不妥協,成功并非無跡可尋。
正如近期任澤平對談俞敏洪的一場直播所言,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