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影像圈曾經的頂級CT專家--沈云博士已正式加入東軟醫療。

沈云博士,原GE醫療中國CT影像研究中心 (CTRC) 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工學博士,醫學博士,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客座講師,陜西中醫藥大學終身科研教授。早期作為中國政府公費本科留學生選派日本,進入名古屋大學工學部電気電子學科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主攻等離子物理,主要研究方向為用CT技術進行可控核聚變的診斷。1990年4月加盟GE(日本),從事CT研發和CT科研合作超過28年,2005年回國組建GE CTRC。自2006年起,帶領CTRC科學家團隊幫助GE CT用戶在RSNA上共發表論文682篇,平均每年50篇以上。2011年以來,支持GE用戶在著名國外雜志上發表SCI文章超過250篇。
沈云博士具有獨到的科研合作模式和理論,奠定了CT科研的標準,在日本和中國的影像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沈云博士于GE工作近30載,其工作始終圍繞CT設備展開,前十五年以CT產品研發為主,后十五年則以CT臨床科研合作為主。
而GE醫療一直被稱為醫療領域的“黃埔軍?!?/span>,原因在于GE在一百多年的經營中,為全球500強企業輸送了大量高端人才。僅從GE走出來的CEO就有175位,這些人才在全球各個行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不少在醫療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GE醫療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巨大,其培訓體系涵蓋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管理的各個方面。例如,GE醫療與多所高校和實驗室簽署產學研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培養專業人才。2024年4月11日,GE醫療與深圳灣實驗室及深圳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分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意向書,從研發創新、加速成果轉化和長期人才培養方面展開全面合作。
2018 年,沈云博士加盟推想科技,出任 “推想科技全球臨床科研合作學院”(iCR-inferVISION Global Clinica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院長及臨床科研合作首席科學家,助力推想科技啟動全球科研戰略,發力醫療影像 AI 臨床科研賽道。
足見沈云博士對于AI+CT影像技術十分看好,他在早前的采訪時表示,“展望目前的AI醫療,做醫療的人了解AI不夠,做AI的人不懂醫療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相信我在GE醫療近30年的醫療設備的研發經驗,特別是科研合作經驗有助于推想科技去真正的深入臨床了解醫生需要什么,怎么樣去幫助醫生。同時目前有關AI產品的嚴謹的臨床認證研究也比較缺乏,希望通過深入的臨床研究的合作項目的開展,使更多的中國用戶在國際和國內的知名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更多的論文,不斷提升中國用戶在國內外的學術知名度。”
其中東軟研發了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臨床應用CT機,打破了海外企業此類大型醫療設備的壟斷,讓中國成為繼美、德、日、荷之后,全世界第五個能自主制造CT機的國家。
后續也創造了中國第一臺1.5T超導磁共振、第一臺DR等里程碑式創新成果,帶領中國醫療裝備行業,在外資企業的壟斷中,成功“殺出一條血路”。
如今其CT機保有量位居國產品牌首位,成為全球僅次于GE、西門子等的國產醫療設備供應商。
盡管東軟醫療在醫療影像領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經驗,但近年來,隨著聯影、賽諾威盛、明峰、波影、寬騰等“新生代企業”的迅速崛起,東軟醫療的發展速度相對顯得較為緩慢。此外,東軟醫療四次沖擊IPO均未成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行業內的聲譽和市場關注度。
2024年7月初,通用技術集團所屬資本公司聯合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戰略投資東軟醫療,持股45%,成為東軟醫療第一大股東。東軟醫療投后估值為145億元,成為業內唯一具有央企背景的“國家隊”。
據悉,隨后東軟醫療猶如“開掛”,裝機數量不斷攀升。
2024年7月,東軟醫療歷史裝機量“達47000余臺”。而在2025年1月10日,東軟醫療發布公告,宣布全球總裝機量“突破50000臺大關”。也就表明僅用時半年,東軟醫療裝機數量近3000臺。
此外,東軟醫療還在不斷尋找新破局點——“智能化”。
隨著AI大模型洶涌襲來,人工智能正在給人和機器的交互方式帶來新的變革,也給新商業應用落地提供了可能。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認為,人工智能和數據價值化需要加以迅速把握,這也是東軟未來的機會。
而這恰恰與沈云博士的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相信隨著他的加入,能讓東軟在未來產品研發與臨床研究合作方面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章:器械匯--GE醫療頂級CT專家加入東軟醫療
聲明:本文僅作信息傳遞之目的,僅供參考。本文不對投資及治療構成任何建議,請謹慎甄別。如涉及醫療器械創新網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為保障雙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處理。如有平臺轉載本篇文章,須自行對該篇文章負責,醫療器械創新網網不對轉載引起的二次傳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