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爆發,一個新的「污染源」誕生。
據海洋保護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2020年至少有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
誰都沒想到,這個對于醫護人員和普通群眾來說至關重要的抗疫武器,正成為環境污染的又一“元兇”。
(圖源:圖蟲創意)
口罩加入塑料垃圾大軍
現在人們常用的一次性醫用、民用口罩主要由防水層(紡粘無紡布)、過濾層(熔噴無紡布)、耳帶、鼻梁條等部件組成。其中,防水層和過濾層均以聚丙烯無紡布超細纖維作為核心材料,占比90%以上。
聚丙烯是丙烯通過加聚反應而成的聚合物,簡稱PP,是一種無色、無臭、無毒、半透明的熱塑性輕質通用塑料,具有耐化學性、耐熱性、高強度機械性能和良好的高耐磨加工性能,這使得聚丙烯自問世以來,便迅速在機械、紡織、包裝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的開發應用。但同時,其也是很難被生物降解的塑料。
從成分分析可知,口罩的材料幾乎都是塑料,這也帶來了許多隱患和威脅。
塑料的穩定性決定了它對環境的影響是持久的,一般來說,埋進土地里的塑料制品,通常的降解周期都要300-500年,甚至更長時間,造成田地肥力衰減,農作物減產。
(圖源:圖蟲創意)
另外,不要以為那些散落在地表的口罩,經過風吹日曬后會被「風化」的無影無蹤。實際上,它并不是被徹底降解消失了,而是化身為更細小的塑料單元——“塑料微粒”。
?
塑料微粒比起公眾熟知的霧霾顆粒,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前者能夠隨著水和食物進入動物體內,這當然包括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產生3.2億噸塑料垃圾,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達到千萬噸以上,其中塑料垃圾占據了80%,差不多每分鐘就會有一卡車重量的塑料垃圾被扔進海洋,每年有超800萬噸的塑料被遺棄在海洋之中,它們加起來可以繞地球400多圈。
現在,海洋塑料垃圾大軍中多了口罩的加入。
(圖源:圖蟲創意)
富集效應:塑料垃圾是怎么進入人體系統的
塑料本身沒有污染,但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當的處置、廢棄、不當的再加工摻雜夾帶污染物,才導致了各種污染。
當口罩被隨意丟入到環境中,就會順著雨滴進入下水道系統或是河流、海洋,成為危害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平衡的塑料垃圾,危害水生生物,危及人類。
首先,這些隨意丟棄的口罩將會產生成千上萬噸的海洋塑料污染,然后緩慢降解為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而這些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被魚蝦類吃進肚子,從而進入人的食物鏈中,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WHO指出,目前已經在海水、廢水、淡水、食物、空氣和飲用水(包括瓶裝水和自來水)中都檢測到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越小,就意味著越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 ),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強。
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已經存在大量的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沆瀣一氣。?
?
這些有機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它們往往只老老實實地呆在一個地方,但是一旦搭上微塑料的順風車,二者結合一起,隨心所欲,到處游蕩。
游蕩的微塑料很容易被浮游動物等吃掉,不能被消化,只能在身體一直存在著,占據空間,導致動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帶著有機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酶的作用下釋放出來,加劇它的病情。
(圖源:圖蟲創意)
浮游動物等處于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會被上層動物吃掉,而微塑料、微塑料和有機污染物的結合體都進入了上層動物體內,這不僅僅是一個傳遞過程,食物鏈最可怕的是“富集”效應,很多時候在底層動物體內有害物質只有1%,但是到上層就變成了10-20%!
最終,微塑料進入人體,不會被消化,繼而進入身體的循環系統,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為非作歹的微塑料
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首次報告,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
這提示我們,微塑料會到達人體腸胃,可能影響消化系統。但會不會積累?我們是否能完全排出去?微塑料是否是造成一些疾病的原因?目前無法給出非常肯定的結論。
?
已有確定的研究發現,塑料微纖維可以深入肺部并誘發急慢性炎癥,較長的纖維更持久,典型的肺部清除機制更難以清除它們。
研究發現,某些尺寸和直徑的纖維引起大鼠的急性炎癥反應,而較短較粗的纖維則未表現出肺部炎癥誘發作用。
對動物研究發現,微塑料不僅影響動物的心血管,而且影響生殖,延遲生長發育。當大量的微塑料進入人體,至少會造成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這些微塑料實在是太小了,足夠小到能進入我們的各個器官,同時,它們也是一些有毒化學物質傳遞的途徑。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正式發布的第17批SVHC清單(高度關注物質清單或授權候選物質清單)共有174項,其中涉及到塑料添加劑如用于增塑劑的鄰苯二甲酸酯類,雙酚A等,這些都已經證明有致癌性和生殖毒性。
別讓丟棄的口罩形成新的災難
由上可見,大量的口罩進入自然環境,會加重環境污染,也讓微塑料劇增,對其他生物和人類都是潛在的災難。另外這些防護用品的隨意丟棄也有再傳播病毒的風險。
研究早已揭示,新冠病毒可以在金屬、玻璃和塑料上存活長達9天,有些甚至可以在低溫下停留長達28天。為了避免口罩成為病毒物傳人的源頭,疫情期間任何人使用的口罩都應該進行專門處理。
按照目前的垃圾分類,口罩屬于“其他垃圾”或“干垃圾”。現實生活里,口罩既像生活垃圾,又像醫療垃圾,所以人們常常弄不清楚該丟在哪里。
在醫院、病房這樣的環境內,口罩要丟棄在專門用于投放醫療垃圾的黃色回收袋當作“醫療廢物”回收,進行閉環處理。
非醫院環境下,也有一些地方特別設置了專用的“廢棄口罩回收桶”。但即便如此,人們往往也沒有把廢棄口罩放入專門的回收裝置,而是作為其他垃圾丟棄。
如果丟在生活垃圾中,那么對前來收垃圾的環衛工人可能會產生危害;更有可能會被心懷不軌的人進行二次回收,其后果不堪設想。這提示我們,不僅要正確佩戴口罩以起到預防作用,還要在口罩使用完后,正確丟棄。
(圖源:圖蟲創意)
那么,想要解決口罩對環境的影響,首先要做好口罩的回收。
疫情期間,所有廢棄口罩最好統一回收和銷毀,主要是通過高溫焚燒將口罩和其他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垃圾焚燒產生的熱也會轉化成一些電能,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材料上進行探索,研發可迅速降解的塑料作為口罩和其他塑料品的生產原料,既可以避免塑料對環境、生物和人造成危害,還可以避免口罩成為新冠病毒傳播的載體。
疫情尚未結束,特殊時期請不要把一次性口罩到處丟棄,別讓保護我們的口罩成為新的傳染源和污染源。
在這里呼吁大家正確使用和丟棄口罩,保護地球,保護自己,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