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醫療旗下微創醫療機器人計劃今年赴港上市,最快本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這是繼心脈醫療、微創心通后第三次拆分的上市動作。?去年底,微創醫療機器人曾與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在此之前,微創醫療曾聯合旗下微創醫療機器人完成30億元人民幣對外融資,其中包括對后者15億元的直接增資以及微創15億元股權轉讓款,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CPE等在內的多家知名戰略投資者,投后估值225億元。
01
微創醫療機器人旗下核心產品
成立于2015年的微創醫療機器人主要從事手術機器人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現已完整地覆蓋了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經自然腔道、經皮穿刺五大“黃金賽道”的醫療機器人產業化戰略布局,旗下有幾款核心產品。?作為輔助工具,“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由圖像臺車、患者手術平臺、醫生控制臺組成的,可以為醫生提供了立體真實反應解剖位置。手術器械優化人體力學,可以在狹窄空間中充分施展高靈活運動能力。“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則是面向骨科醫生的“拿不穩,截不準,看不到”等3大難題。這兩款產品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均獲批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
另外3個成功豁免臨床的產品是在?NMPA?批準的蜻蜓眼?DFVisionTM三維電子腹腔鏡系統、醫用內窺鏡冷光源和在美國申請FDA?批準的SkywalkerTM骨科手術導航系統。?新冠疫情期間,自主研發的支氣管手術機器人在上海交大附屬胸科醫院完成首例機器人輔助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通過機器人進行新冠診療手術遠端遙控操作,實現醫護人員與手術感染環境物理隔絕,不僅可以降低診療過程中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而且有助于提高新冠肺炎的診斷率和治愈率。?去年4月微創醫療機器人與法國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Robocath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推向國內市場;5月再次與與新加坡NDR Medical Technology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以進一步加速在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布局。
02
手術機器人市場潛力大,但盈利難
據Global Market Insight數據,手術機器人全球市場從2018年至2024年將以24.4%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4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300億人民幣。目前手術機器人占全球醫療機器人超60%以上,而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療器械創新網占比高達88.5%。世界公認的手術機器人領頭羊是美國直覺外科公司,據業內估算,其主打產品達芬奇在手術機器人領域中占比超過75%。?2017年至2019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從4.2億元增長至7.3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96%。此外,直覺外科公司公告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每2000萬人口所擁有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數量僅為1臺,而美國、日本分別為147臺、34臺。根據2018年—2020年政府公開的醫院招投標情況來看,手術機器人各品牌招標數量,直覺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機器人占據56%,其余數量由其他外資企業和國內少部分企業構成。?
我國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就醫需求大等長期問題,手術機器人可以實現高難度手術智能化,幫助醫生快速掌握操作技巧,從醫療器械上形成突破,為我國醫療行業紓困。克服研發難度高、設備昂貴、市場壟斷等困難,國產手術機器人領域雖涌現出一批研發力量,如天智航、柏惠維康科技、妙手機器人、金山科技等,都在為國產手術機器人“造血”,但也未能撼動達芬奇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如天智航那樣,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業務,存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研發周期長、市場開發尚存有不確定性、研發費用均未資本化、未來將承擔大量資本性支出的情況,且盈利時間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此外,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尚處于起步期,增進醫院、醫生、患者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認知程度尚需一定時間。在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前,公司需要持續進行投入。?
2020年,微創醫療公布上半年財報顯示,自2015年以來,公司凈利潤首次出現虧損。其中,上半年微創醫療手術機器人業務可呈報分部虧損凈額為230.9萬美元。繼冠脈支架集采落地后,曾一度讓外界擔心能否“回血”的微創醫療,再次參與到第二批骨科耗材的集采競爭中去。與此同時,12月11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表示可能分拆非全資附屬公司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及其股份于認可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
?由于手術機器人業務尚未盈利,這次上市融資可能是會加大研發投入,緩解母公司的研發資金壓力,那么被微創醫療寄予厚望的“微創醫療機器人”能滿足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