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加強腦卒中防治工作減少百萬新發殘疾工程綜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要求
到2022年
我國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達到55%,高血壓確診患者基本接受規范治療。設立卒中中心的三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及相關的??漆t院常規開展靜脈溶栓和取栓技術。
到2025年
我國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達到60%,高血壓確診患者規范治療率進一步提升。所有地市和30萬人口以上的縣,至少有1家二級綜合醫院或中醫醫院常規開展靜脈溶栓技術和取栓技術。
到2030年
我國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達到65%,高血壓確診患者規范治療率提升到更高水平。所有設立卒中中心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及相關的專科醫院常規開展靜脈溶栓及取栓技術。
此外,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含中醫藥主管部門,下同)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訂卒中中心建設長期規劃,推進醫療機構卒中中心建設。完善腦卒中診療質量控制指標體系,按統一標準對卒中中心建設運行進行監督指導。強化卒中中心溶栓、取栓技術開展等方面的考核,引導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大力度開展溶栓、取栓診療技術。允許具備相應技術條件和能力水平的中心鄉鎮衛生院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開展靜脈溶栓和取栓技術。
同時,建立國家、省、市三級培訓體系,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本區域內相關醫務人員開展培訓工作。尤其要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培訓效果,推廣靜脈溶栓、動脈取栓等適宜技術,推廣中醫藥防治腦卒中的技術和方法。
從0到1
卒中取栓導管開啟國產化時代
從此次方案的發布可以看出,國家衛健委將卒中的溶栓、取栓治療的普及拓展作為卒中防治工作重點。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超過600家醫院具有取栓能力,2014-2019年取栓數量年復合增長率達105%,每年增長超過60%。2019年取栓例數多達40000例。在連年增長的市場需求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腦卒中介入器械在我國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我國腦卒中介入器械研發技術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市面上絕大多數產品均來自國外企業,特別是用于取栓治療的關鍵器械顱內血栓抽吸導管,主要依靠進口。
從國內顱內血栓抽吸導管市場占比看,基本被美敦力、泰爾茂等進口產品壟斷。而5月12日,國內首個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禾木中國顱內血栓抽吸導管系統Afentta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正式邁出顱內血栓抽吸導管國產化第一步,標志著國產顱內血栓抽吸導管開啟進口替代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禾木中國本次獲批的抽吸導管系統提高了本土兼容性,在國際技術標準上進行了升級改良,更符合中國人血管條件,并兼具更優的柔韌性和推送性。
打破腦卒中介入器械進口壟斷任重道遠
除了血栓抽吸導管,在腦卒中介入器械當中,與之配套的取栓支架將和血栓抽吸導管在未來市場發展上“并駕齊驅”。與血栓抽吸導管類似,取栓支架領域也是進口壟斷的“重災區”,僅美敦力一家企業就占據了超60%的國內市場份額。
目前,國內取栓支架研發生產企業數量屈指可數。據統計,國內企業包括心瑋醫療、通橋醫療以及尼科醫療等。其中,心瑋醫療自主研發的國產首個多段顯影取栓支架——Captor取栓系統于2020年8月12日成功獲批上市。
總的來說,雖然目前我國在顱內取栓領域上初步實現了國產化,不過進口替代之路道阻且長。在此次方案的發布下,國內腦卒中介入器械市場企業亟需抓住發展契機,攻克前沿核心技術,建設系統化產品生產體系,推進實現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