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和2010年相比,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約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加深。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康復醫學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已經到來。
關于康復醫學
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對康復醫學進行了定義。這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病傷殘患者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其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病傷殘患者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更直接來說,康復醫學致力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功能障礙,協助他們恢復生活能力或工作能力,重新回歸社會。
在常規認知里,康復醫學主要涉及了骨科和神經類疾病,包括截肢、脊髓損傷、腦卒中、顱腦損傷、兒童腦性癱瘓、周圍神經損傷等疾病的康復治療,并主要針對傷殘患者的功能康復。除了傷殘患者以外,各種慢性疾病的患者、急性傷病術后的患者、老年體弱者在近些年也逐步成為了康復醫學的適用對象。比如心肺疾病、慢行疼痛疾病、糖尿病、癌癥、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病程緩慢而又反復發作,當病程中相應臟器與器官出現功能障礙時,又會加重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對慢性病患者的康復治療,既可以幫助其恢復功能,也能避免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
康復醫學適用對象非常廣泛,也意味著康復醫學這門學科多元且交叉的。在具體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常采取跨學科工作方法。意味著幾個相關的康復治療學科需要相互協作,各學科既要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也要圍繞同一個目標——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復,從而進行互相配合。
海外康復行業發展一覽
美國:康復行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
美國幾十年康復醫療行業的發展,與美國醫保支付制度的改革息息相關。按照醫保支付制度對康復行業的影響,可以將美國康復行業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按服務付費(1965-1982)
在這個階段,急性病住院醫療與康復住院醫療的費用尚未分開。即醫療機構提供服務以后,按照報銷標準和比例進行結算。這樣的支付模式下,患者被視為醫療機構的利潤來源,常導致過度醫療。
?
第二階段:綜合醫院和住院康復醫院支付政策分化(1982-2002)
為減少醫療保險資金消耗,1982年美國實行以診斷相關分類法(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為基礎的定額預付制。
?
這里簡單介紹下診斷相關分類法DRGs。DRGs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住院天數、臨床診斷、病癥、手術、疾病嚴重程度,合并癥與并發癥及轉歸等因素把病人分入500-600個診斷相關組,然后決定應該給醫院多少補償。通過統一的疾病診斷分類定額支付標準的制定,達到醫療資源利用標準化。有助于激勵醫院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迫使醫院為獲得利潤主動降低成本,縮短住院天數,減少誘導性醫療服務產生,有利于費用控制。
?
而在當時DRGs仍處于雛形階段,僅針對急性病醫療實施了DRGs預付制,但對于康復醫療、精神疾病等較為復雜且病程較長的疾病仍沿用了按服務付費。這一支付政策的差異一方面造成了綜合性醫院和急診醫院盡可能地加快了周轉,將患者轉入非急性病或專科醫療機構;另一方面康復醫療機構獲得了更多的費用補償,便大力擴充康復床位或拓建康復醫療機構。與此同時,美國進入幾十年康復醫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康復專業醫療機構、長期護理機構數量快速增長。
?
第三階段:預付制時期FRGs(2002-至今)
2002年后在DRGs定額預付之基礎上,將“功能狀況”作為判斷因子,急性后期康復機構開始采用FRGs-FIM(Function Related Groups - 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 付費制度,以改善患者功能、確保流暢轉診為首要目標,建立起系統發展、全面覆蓋的康復服務體系。FRGs-FIM以患者功能障礙水平、年齡和并發癥為單位計算定額,先按殘疾、殘損的標準將患者分類,再按患者功能狀況和年齡分為若干組,測算出每組每個分類級別的醫療費用標準,并結合住院天數確定一個費用定額,以每個出院患者為支付單位。該體系下,治療方案得到優化,住院周期及療效得到有效管控,同時大大降低了費用支出,延用至今。
?
美國康復醫療機構眾多,目前約為3萬家。在第二階段中,康復機構、護理機構快速增長,美國五大上市康復醫療機構有Encompass Health、Select Medical、Kindred Healthcare、Genesis Health 和 US Physical Therapy。在美國康復醫療機構收入結構中,住院康復服務是最大的收入來源。
?
(圖:美國三家康復醫療機構營收情況)
(資料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Encompas Health目前是美國最大的住院康復服務機構,原名HealthSouth(南方保健)。該集團通過收購進行了長期戰略目標的拓張,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擁有超過2000多所醫療機構,在全球雇傭了五萬多名醫生,每天接診量超過12萬。2020年營收約為46億美元,市值超過60億美元。
?
英國:高福利的免費康復服務
?
英國在康復醫療中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向民眾提供高標準的醫療服務。英國康復協會在2009年曾出版有關康復醫療服務標準內容,要求每1-3百萬人口必須配有一家康復機構,每100萬人口至少提供60張床位,其中專業康復機構最少需要20張左右床位;且康復服務機構必須每天24小時向患者開放;所有重大康復會議必須由各個學科共同參加。
?
英國國家醫療系統(NHS)主張了不同的醫療支付體系。絕大多是英國居民享受的是免費醫療服務,其資金來源并非保險支付,而是來自普通稅收。并且康復醫療服務同樣享受NHS系統的免費使用原則。
?
具體來看,英國國家醫療系統(NHS)分為兩部分:初級醫療以及二級醫療,初級醫療是大部分患者最先接觸的機構,二級醫療又被稱為急性醫療,分為選擇性醫療和急診。其中,選擇性醫療由特定專業的醫師或外科醫生提供,需要通過全科醫生轉診,而康復機構或科 室通常都屬于二級醫療范疇。也就是說,住院病人或者通過全科醫生轉診的患者,才能夠享受康復服務,甚至綜合醫院的康復門診、社區康復中心也都需要轉診。
?
英國的各級康復機構分工明確,主要以專門康復機構與大醫院中康復科室的形式存在。康復工作由康復醫師和康復治師團隊協作完成,各級康復機構的分工不同,大型綜合康復中心較為少見,側重于各個專業分科的專門康復機構、以及綜合醫院內的康復科室則相對普遍,主要由專門康復機構、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室、日間康復門診、社區康復中心、軍事康復中心五類構成。
?
日本:老齡化社會下康復與養老需求
?
日本的康復醫學起源于二戰后,最初服務于退伍受傷士兵以及因患脊髓灰質炎而致殘的居民,受康復理念發展的影響,康復醫療服務逐漸擴展為全體傷殘人群。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之一,日本目前65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30%,且比例不斷走高,有康復需要的老年人日漸增多。
?
人口老齡化對于康復醫療在日本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日本,為了解決老年人長期住院不出而產生的醫療費用負擔,日本在 2000 年開始實行的介護保險制度,以緩解日本獨特的“社會性住院”問題。
?
何為介護保險?介乎是指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困難者提供幫助。介護保險將居住在日本的40歲以上者納為對象,其中65歲以上為第一被保險者,40~65歲為第二被保險者。介護保險費50%由國家負擔,其余40%依靠各地上繳的介護保險承擔,使用者自付10%。介護制度開放至長期照顧服務市場,將老年人長期護理引入市場化運作,擴大了服務的提供量。介護服務采取保險方式運行。并且介護保險中將老人的介護等級分為 7 類,介護等級必須經過指定程序經過官方指定機構進行評估,并且每半年需重新評估一次。
?
2001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將康復與養老需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拆分(日本的厚生勞動省,是負責日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下設11個局和7個部門,主要負責日本的國民健康、醫療保險、醫療服務提供、藥品和食品安全、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弱勢群體社會救助等職責),為日本康復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尤其是隨著早期康復的引入,醫院中各個科室合作越發緊密。醫院可以建立恢復期病房,與之相對應的各個康復機構的運營管理模式和服務管理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
國內康復醫療行業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尚無康復醫學的概念。在學科領域不清晰、專業人才匱乏的狀態下,康復醫學的探索僅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大城市開展。前蘇聯援助我國建立了以理療、休療和療養為主的康復相關體系。
?
在1958年-1989年期間,現代康復醫學的理念引入我國,國家衛生部在若干機構試辦康復醫療中心,中山醫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康復醫學研究室。1988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落成也標志著我國現代康復醫學事業的起步。1989年,衛生部規定二級以上醫院必須建立康復醫學科,是綜合醫院必須建立的12個一級臨床學科之一。
?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大規模傷員康復醫療工作啟動,激發了政府和公眾對于康復醫療的重視,促進了多個康復中心項目啟動。“十二五”后,我國多省開始啟動三級康復試點工作, 探索構建分層級、分階段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2010年起,國家首次將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9項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標志康復醫療正式得到政府支持,成為基本醫療服務建設的一部分。為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滿足廣大參保人員對康復醫療的臨床需求,2016年,多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康復項目也納入醫保,展現了我國對康復醫療價值逐步認可的趨勢。
?
我國康復醫療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康復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和其他社區中心。目前我國康復醫療服務基本已經覆蓋從急性期、康復期到長期照顧的需求,三級醫療康復體系格局初步顯現。但是早期介入、急性期以及危重癥康復機構因為專業性要求高而相對較少,終端的普通康復、社區照護和居家養老類服務的邊界模糊。三級康復醫療體系格局已經初步構建,但是還未有清晰的梳理。同時,發達國家醫保模式以按病種支付或按療效支付為主,并根據國情在康復領域作一定改革與創新以控制費用支出。而我國還處于醫療保障支付從總額預付制整體向DGRs(疾病診斷相關分類)與DIP(按病種分值付費)轉變的試點和推廣過程中,康復領域的特定支付方法和范圍暫未定論,各地均不相同,尚待明確,未來可能會參考美國的 FRGs-FIM 模式發展。
?
我國康復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我國康復醫療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行業上游主要為康復器械的生產商與康復藥物生產商;行業中游是各類康復醫療機構(包括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康復門診、長期收治機構、病殘護理院等);行業終端則是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
?
(圖:康復醫療產業鏈)
(資料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中國康復醫療服務市場潛力巨大。根據畢馬威分析,中國醫療衛生機構康服務總收入2011 年為109億元,2018年為583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6.9%。以2014-2018年20.9%的年復合增長率估計,康復醫療服務的市場規模2021年為1032億元,其后結合群眾康復意識增強,將以更高的速度繼續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207億元,千億市場亟待挖掘。
?
同時綜合醫院與康復專科醫院服務總收入也伴隨衛生費用總費不斷上漲而持續增長。2010 年中國康復醫院總收入為 25.60 億元,2015年為70.21億元,2010年-2015年期間5年復合增長率為22.27%。2019年增長至160.06億元,2015年-2019年期間4年復合增長率為22.88%。不僅是衛生費用數據方面,我國在2010年-2019年期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與健康意識的提高,康復醫療門診人數也從532.6萬人增長至1149.7萬,復合增長率約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