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疫情防控穩定向好,國內經濟持續復蘇。延續上一年的“逆流之勢”,今年醫療器械領域資金募集依舊火熱。
主要觀點
1、2021年上半年國內醫療器械融資熱度創歷史新高,融資事件超217起,同比增長77.87%;融資規模超過306億元,同比增長50.73%;億元級融資事件達105起。
2、行業融資輪次整體后移,C輪和戰略投資階段項目數量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說明資本的目光更多聚焦在商業模式相對成熟的項目上。
3、IVD行業融資額穩居“吸金”榜首,其中分子診斷領域的融資項目占比超過50%,臨床質譜等領域逐漸受到資本關注;醫療機器人融資熱度高漲,融資事件達19起,接近去年全年數量;醫學影像融資規模超39億元,遠超去年全年規模;醫學檢驗、內窺鏡、醫療器械CXO服務等新興賽道融資交易頻發。
4、在投資機構中,高瓴上半年出手超14單;前15家機構投資總次數超104次,覆蓋近一半的融資項目。
5、上海以44起融資項目位居國內各城市首位,江蘇省以51起位居國內各省份首位;各地區熱門投資領域初具特色。
6、上半年IPO企業超21家,科創板占比超70%。
總體情況
01
融資超217起,規模超306億元
據眾成醫械大數據平臺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217起,同比增長77.87%;融資規模超305.98億元(不包括IPO、定向增發等),同比增長50.73%。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疫情形勢總體平穩,醫療器械行業融資市場整體回暖,并在二季度迎來上半年融資高峰。整體上看,單月融資次數相對平均,二季度融資次數略高于一季度。從融資規模上看,2月和5月融資金額最高。其中,5月的融資規模超60億元,專注于心血管領域的德晉醫療和手術縫線生產企業健適醫療獲得當月最大投資,金額均超過1億美元,領跑5月融資規模。
融資輪次
A、B輪事件超60%,融資輪次整體后移
2021年上半年,醫療器械融資事件中依舊集中在A輪(含PreA、A+)、B輪(含PreB、B+)階段,分別為69起、49起,合計占比超60.8%,但較去年同期64.2%有所下降。C輪和戰略融資事件分別為20起和29起,數量和占比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由此可見,我國醫療器械融資輪次呈現整體后移趨勢,一定程度上說明資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商業模式相對成熟的項目上。
具體來看,在C輪融資中,IVD、醫療機器人、腫瘤治療器械等項目居多;在戰略融資輪,IVD、骨科器械、口腔器械、內窺鏡等項目居多。
細分領域
進口替代為吸金主邏輯,專業服務成投資新寵
IVD作為新冠疫情下受益最大的行業,上半年融資事件達65起,融資規模超86億元。除了心血管、骨科等高值耗材領域,醫療機器人融資事件達19起,接近去年全年數量(23起);醫學影像融資規模超39億元,遠超去年全年規模(21億元);AI輔助醫療、口腔器械等熱門領域,融資項目均達到10起。
01
IVD
分子診斷占比達50%。在IVD細分領域中,隨著基因測序、PCR的快速興起,分子診斷領域的融資項目多達32個,占比為49%;融資金額超43.67億元,占比達50.64%。同為主流技術的免疫診斷領域融資項目達13個,融資規模超27.27億元。
臨床質譜投資方興未艾。在臨床質譜檢測領域,融資項目達7個。相比傳統的生化、免疫檢測等方法,質譜檢測在靈敏度、特異性、多指標同時檢測以及分析時效性方面優勢明顯,今年初被列入《醫療裝備發展規劃(2021-2025)》中明確要攻關突破的重點發展領域。目前國內質譜檢測儀器和試劑進口比例超85%,逐漸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據最新消息,廣州禾信儀器在科創板IPO注冊近日已獲證監會同意,有望成為國內IVD領域第一家IPO的質譜儀企業。
02
醫學檢驗
“政策+需求”雙重驅動發展。在新醫改政策下,分級診療持續推進,獨立醫學實驗室填補了公立醫院檢驗科的業務空白。新冠疫情防控中,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更加凸顯了其在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作為體外診斷行業產業鏈的服務端,獨立醫學檢驗相關企業需要獲得市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環保與公安部門的批準、遵照ISO15189標準進行質量管控等要求,準入壁壘較高。目前我國獨立檢驗與病理實驗室的市場份額僅占5%,遠低于日本(67%)、歐洲(50%)、美國(35%)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今年上半年融資數據顯示,有7家涉及醫學診斷和病理檢驗服務的企業獲得融資,融資規模超27億元。
03
內窺鏡
國產品牌進入自主創新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腫瘤早篩及微創治療的加速滲透,內窺鏡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逐漸增多,醫療機構對于胃鏡、腸鏡、腔鏡等各類內窺鏡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國際品牌憑借先發優勢和領先的技術優勢,幾乎壟斷市場份額。
從眾成醫械大數據平臺的醫院中標統計數據看,國內窺鏡市場由奧林巴斯、卡爾史托斯、富士等日德企業占據主導地位,開立醫療、澳華內鏡等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不足6%。從今年上半年融資情況來看,新光維醫療憑借內窺鏡光學成像及圖像處理的技術突破,一舉拿下4億元A輪融資。
04
CXO服務
研發生產服務加速駛入快車道。隨著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飛速發展及行業監管法規的趨嚴態勢,絕大多數中小型醫療器械企業對降低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繼而加快上市的需求日益增長,專業的研發外包服務商因此得到快速發展。
今年上半年,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外包服務領域共發生2起融資事件。其中,布局IVD領域CRO服務的愛博泰克(ABclonal)在上半年獲得9290萬美元融資。此外,今年7月有2家醫療器械CDMO機構獲得融資,分別為巨翊科技(超億元B輪)與致眾科技(數千萬元A+輪)。由此可見,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外包服務領域有望成為今年的熱門投資方向。
05
投資機構
高瓴領跑,頭部機構高頻出手。
今年上半年,高瓴在醫療器械領域投資超14起,君聯資本(10起)和啟明創投(9起)分列二三。辰德資本、紅杉資本、經緯中國、博遠資本、云鋒基金和CPE源峰等機構投資均超過5起。投資次數前15家機構的總投資超104起,覆蓋近一半的融資項目。
06
區域熱度
江蘇、上海最活躍,各地熱門領域差異明顯。
從融資數量看,上海以44起位居國內各城市首位,北京以36起位居其次,蘇州和深圳融資均超過25起。江蘇省以51起位居各省份首位,從江蘇省內情況看,蘇州市(28起)、南京市(7起)、南通市(5起)和無錫市(5起)等城市表現突出。
從融資規模看,上海市和北京市均突破60億元,南京市、蘇州市、杭州市、深圳市等城市融資規模均突破20億元。
從細分領域看,在IVD領域,江蘇省融資最為密集,達15起,北京市和廣東省均達到10起;在心血管器械領域,上海市與江蘇省的融資事件居多,分別為8起和5起;在醫療機器人領域,上海市和廣東省融資事件均為6起;在AI輔助醫療領域,北京市和上海市融資事件均達到4起。
典型事件
IPO數量達21家,5億元以上融資事件超16起
01
IPO數量
今年上半年,醫療器械企業IPO數量與去年全年持平。在上市的21家醫療器械企業中,科創板有15家,占比超70%,成為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上市首選。而港股上市5家,創業板為1家。
02
典型事件
(1)新光維醫療:獲得國內內窺鏡領域最高融資金額。4月26日,蘇州新光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近4億元A輪融資,由高瓴創投、禮來亞洲基金聯合領投,經緯中國、美敦力、成為創伴、韋豪創芯投資共同助力本次融資。本輪融資的順利完成,體現了資本市場和產業戰略合作伙伴對新光維醫療在內窺鏡領域的認可以及未來發展的期待,新光維醫療將全力打造全球領先的內窺鏡及相關領域創新產品平臺。
(2)EDDA健康科技:獲得國內醫療機器人領域上半年最大融資額。4月7日, EDDA健康科技旗下子公司醫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獲得1.5億美元戰略投資,投資方為奧博資本、軟銀集團、3W基金。這是其自2014年8月獲得天使輪融資4年后首次獲得戰略投資。
資料顯示,EDDA健康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以研發、生產和銷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醫療設備及分析系統為主要業務的國際一流高新科技公司。
(3)藥明奧測:獲得國內醫學檢測領域上半年最大融資額。2月24日,上海藥明奧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5億美元B輪融資。這次融資由拾玉資本、賽默飛世爾科技、農銀國際、山藍資本、建銀科創基金等加持,老股東云鋒基金持續加碼,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資料顯示,藥明奧測成立于2018年,公司有具備全學科執業資質、獲得CAP認可的醫學檢驗所,在蘇州建有ISO13485生產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全球產業化基地,在美國羅徹斯特市建有創新臨床診斷項目研發中心。
(4)萬東醫療:獲得國內上半年醫療器械領域最大股權融資額。2月2日,北京萬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股權融資,投資方為美的集團,融資額為22.97億人民幣。這是自1997年上市之后,公司公開融資中獲得的最大融資額。萬東始于1955年,是專業從事影像診斷服務及影像類醫療器械研發、制造、生產的公司。總部位于北京,在北京和蘇州設有兩大研發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