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西南證券截圖
此外,還有一個數字也值得我們注意。2021 年,新中國第一波嬰兒潮將正式全部進入 60 歲以上年齡階段,這也意味著骨科疾病高發的易感人群將可預見的逐漸龐大。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伴隨這個過程的往往只有適應和調整。而國家顯然也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徐曉秘書提示到:「有心人可以發現,改革之風其實一直吹拂在骨科這一畝三分地上。」
從 2019 年開始,全國多省均有在骨科領域進行著不斷地降價和集采,如骨科關節已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多地進行集采試點。2020 年底,根據山東七市聯盟帶量采購結果顯示,骨科創傷類產品最高降幅達 94%,關節類產品平均降價 86%。今年 7 月,河南省牽頭十二省(區、市)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聯盟采購,中選產品平均降幅 88.65%。據健康時報,其中某款置換人工髖關節,甚至由原來 9 萬 2 千元直降至 4133 元。
而今年開啟的第二次全國集采也并非「乍暖還寒」,而是很早就已經預告上演。4 月 1 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開始對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類產品信息采集。同時 6 月 21 日,國家組織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發布《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 1 號)》。公告顯示,本次集中帶量采購產品為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周期為兩年。
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截圖
徐曉告訴丁香園,此前之所以進行如此多的試點,除了為全國集采做鋪墊外,也是在企業和醫院打預防針。「今年上半年,很多廠商預估全國集采降價幅度預計不低于 80%,相應的適應性調整也預演很久。」
「所有人都知道全國集采意味著什么。」徐曉表示,盡管國家做到了言之有預,但看到國家真正下文時其朋友圈的藥企朋友們還是在表達對未知的焦慮和不安。
「骨科的一個時代即將結束了。」
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截圖
根據人工關節集采文件,各產品系統類別的意向采購量按參加本次集中帶量采購的每一家醫療機構報送各產品系統采購需求量的 90% 累加得出。其中髖關節產品系統首年意向采購總量 305542 個,膝關節產品系統 231976 個 。
《文件》截圖
其中髖關節要求以股骨柄、股骨頭、髖臼內襯、髖臼杯各 1 件,髖臼螺釘 2 枚組成產品系統。膝關節以股骨髁、脛骨墊片、脛骨平臺、髕骨假體各 1 件組成產品系統,作為一個產品系統類別開展采購。而當集采試點在山東、江蘇等地落地。骨科耗材平均降幅 33%,某些重點品種降價接近 90%。腰斬級別的降價已經開始在骨科內部進行洗牌。
山東某三甲醫院骨科醫生連風(化名)告訴丁香園,一臺膝關節置換的四級手術,正常只有副高級別以上醫師才有手術權限,此外還需要一名主治或兩名住院醫師的協作。
衛健委截圖
而一場手術下來,刨除器材耗值外,正常軌道的手術費用不到 3000。據連風回憶,其 08 年剛剛入職的時候手術費也是這個價錢。
一邊是近十年未漲的手術費用,一邊是幾近腰斬的績效獎金。連風表示其科室內對于置換手術的開展已經變得不再積極。
此外,集采的落地對連風的實際工作也有一些影響。但就在前幾天,工程師對連醫生說下個月自己可能不會再來團隊上班了。「廠家說很長時間只能開底薪,他選擇辭職轉行。」
在集采時代前,骨科醫生收入幾乎就是與耗材使用量緊密相關;但集采時代后,這套骨科生存法則可能就要偏轉向與手術精密、先進程度掛鉤的另一套標準。
京都大學運動醫學博士李華東告訴丁香園。集采過后,骨科中運動醫學、康復理療等亞專科將出現以前未有的熱度。
「像半月板修復、關節鏡等微創因為高精細度和高難度,物價部門定級很高,受集采影響小;此消彼長下可能會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官網截圖
最后,連風醫生給我們分享了一段科室老主任的評論:
「可以預見,曾經的骨科金字塔正在悄然坍塌;以后決定醫生收入的將不再是手術所用的耗材價格,而是你們自己的診療能力和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西南證券-醫藥行業專題報告:骨科行業景氣度高,頭部企業迎來發展良機
[2]//www.tjmpc.cn/website/home/infoPageNEWSID=d93abc7580c144339366147d77ecf4af&NEWSCOLUMNID=1d597a6a11e546a2bc09e68e3a53bb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