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曾號稱“達芬奇終結者”的加拿大手術機器人公司Titan Medical接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
據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通知:由于公司的股價連續30個工作日低于1.00美元,低于納斯達克5550(a)(2)中規定的最低投標價格,公司必須在接到通知的180天內,即2022年6月28日之前的至少連續10個工作日內,以每股1.00美元或以上的價格收盤,才能關閉此類缺陷事項。?
在此期間,股票將繼續在納斯達克市場交易,同時該公司也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通知函不影響公司對此類上市的合規狀態。?
Titan Medical早在2009年就開始專注研發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17年預告其SPORT手術機器人將在美國發售,吸引了包括龍泰醫療有限公司等國內企業的投資。然而產品上市卻一再推遲,2020年5月收到納斯達克的退市決定函,企業一度瀕臨出售。
2020年6月與美敦力的合作把公司從破產邊緣挽救了回來,Titan向美敦力授權了部分專利,獲取的資金用于重啟Enos手術機器人研發。?
2021年1月4日Titan完成了四個當中的最后一個技術研發里程碑,根據開發和許可協議,將獲得美敦力約1100萬美元的額外付款。?
不過截至發文,Titan的股價仍然在0.6美元左右徘徊,不知道已經接收過一次退市函的Titan這次還能翻身嗎?
?
Titan Medical 是加拿大的手術機器人明星企業,2009年在哥大IREP單孔腔鏡技術專利尚未授權的情況下,Titan Medical就先人一步,向哥倫比亞大學申請了專利授權后的獨家許可,放棄了正在研發的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Amadeus系統,轉向了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的研發。?
Titan Medical公司基于哥倫比亞大學IREP單孔手術機器人樣機的專利授權開發了SPORT單孔機器人系統的產品樣機。?
SPORT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3D高清晰視覺系統和多關節的儀器,只通過一個切口即可進行微創手術,且售價更低,被譽為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終結者。?
SPORT平臺主要聚焦普通外科(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婦科(子宮切除良性腫瘤)和泌尿科三種手術類型。原本預計2017年中,可以獲準在美國進行商業發售。
2017年8月,中國龍泰醫療有限公司在加拿大的分公司Longtai Medical,以二百萬美元代理權保證金轉為Titan Medical的股權,加上此前先后兩次注入資金共計1000萬美元,龍泰醫療成為了Titan Medical的最大股東。?
龍泰醫療本計劃將在SOPRT單孔手術機器人通過FDA認證后,負責整個環太平洋的亞洲地區SPORT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市場運作、耗材生產銷售和用戶培訓。?
甚至在2015年,龍泰在寧波投資興建了研發生產中心,組建了工程師隊伍,實施SPORT系統耗材的本土化改型,做好了進軍微創手術機器人產業的各項準備。?
然而產品上市的消息卻遲遲未能傳來。?
2019年4月公司表示,已經實現了Sport平臺的設計凍結,預定于2020年上半年提交完整的510(k)申請,并計劃在2019年底前申請CE標志。?
這一消息再度燃起了眾人的期待,但僅半年后的10月Titan Medical就以資金缺乏的理由再度推遲了上市計劃,消息一出公司的股價下跌了近一半。?
時任首席執行官的大衛·麥克納利(David McNally)在當年2月曾表示,公司需要8500萬美元才能完成Sport平臺的開發,并申請FDA批準。但截至5月14日公司僅籌集了近500萬美元。?
公司開始考慮通過股權或債務,許可,合并或收購來籌集資金。2019年12月,Aspire Capital Fund同意在2022年6月23日之前購買高達3500萬美元的Titan普通股。不過這一交易最終沒有下文。?
2020年5月27日納斯達克股市向Titan發送了員工退市決定函。理由是公司未能遵守上市公司必須擁有至少250萬美元的股東權益,3500萬美元的上市證券市值或50萬美元來自持續經營的凈收入的規則。?
Titan對該決定提出上訴。
2020年6月4日Titan Medical與美敦力達成協議,合作推進機器人輔助手術技術的開發。?
Titan授權給美敦力的知識產權
Titan擁有的手術機器人知識產權組合包括190多項專利和應用,覆蓋美國、歐洲、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其中授權給美敦力的包括設備儀器、腔鏡系統知識產權的獨家許可權。
根據協議,兩家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業務中開發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而Titan將在里程碑完成并驗證后獲得高達3100萬美元的付款。?
Titan還從美敦力獲得了價值150萬美元的高級擔保貸款,增加與交易和知識產權相關的某些法律費用,年利率為8%。?
公告發布當天Titan的股價立刻上漲了222.9%。?
得益于來自美敦力的資金,2020年7月時任首席執行官David McNally表示通過許可證付款的方式,公司首次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收入,將恢復單孔手術機器人的開發。
不過公司研發的不再是之前的Sport平臺,而是名叫Enos?的單孔手術系統。Enos來自希臘語,意思是"一個",旨在使用單個手術臂和單孔通道來減少患者的手術創傷,改善預后。?
手術臂通過 25 毫米切口進入患者腹腔,集成了具有獨立照明的2D 高清攝像頭和可轉向 3D 高清內窺鏡攝像頭,采用了防霧設計。?
系統配有兩種多關節機械臂,用于特定手術任務和用于常見的手術任務的執行器。?
系統能夠實現快速對接和多象限定位,易于裝載,儀器占地面積小,單根電纜和單臂設計方便移動,減輕了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負擔。?
相比Sport平臺Enos目前聚焦在婦科手術上,預計將最先應用于良性的婦科手術中。?
獲得了資金后,公司開始迅速推進設備研發。2020年10月26日,Titan宣布根據開發協議實現了第一個技術里程碑,并完成了非技術性財務里程碑——籌集了1800萬美元的資金。2021年5月28日完成了第二個技術里程碑,并獲得了1000萬美元的付款。?
2021年1月4日Titan完成了最后一個里程碑,根據開發和許可協議,將獲得約1100萬美元的額外付款。
?
公司計劃在2023年第一季度向FDA提交IDE申請,并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收到FDA對IDE的回復。在IDE獲得批準后,臨床研究預計將包括在3至4個臨床地點對30至40名患者進行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公司預計在2024年提交De Novo申請。?
Enos系統的商業發布目前估計在2025年初。?
公司為了加大對Enos系統的宣傳,專門建立新網站,透露最新的實驗進展。盡管產品的研發逐漸步入正軌,去年到今年接連達到了技術里程碑,但公司的股價仍長期處于低迷中。?
2021年12月1日,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avid McNally宣布辭職,同時從Titan董事會辭職,他沒有說明離開的理由。董事會主席Paul Cataford被任命為臨時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公司預計2022年初開始確定一位永久首席執行官。
?
Titan雖然一早就打著達芬奇挑戰者的旗號,2009年就開始了單孔手術機器人的研發,但13年來仍未有產品上市,可以說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如今更面臨著退市風險。?
十幾年過去Titan所看中的單孔手術機器人領域也已經有了諸多競爭者,尤其在中國,達芬奇用于泌尿外科和特定的耳鼻喉手術的單孔手術機器人實施了出口管制,尚未向市場銷售,不少國內廠家都抓住了這一機會,切入單孔手術機器人賽道。?
比如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張忠濤教授團隊及相關單位自主研發的圖邁單臂腔鏡手術機器人,日前完成了國內首例單孔腔鏡機器人膽囊切除術人體試驗。?
還有精鋒單孔手術機器人于2018年開展單孔手術機器人動物實驗,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已于2021年4月獲得通過,即將進入注冊臨床試驗階段,產品上市后將用于泌尿外科、胸外科、婦科等典型手術治療。?
2020年12月4日,術銳手術機器人也成功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成為中國第一家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綠色通道)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企業,2020年初在注冊臨床試驗中,完成了亞洲首臺純單孔下的機器人前列腺癌根治術和腎癌腎部分切除術。?
手術機器人的技術壁壘極高,研發成本巨大也是Titan公司產品難產的原因之一。
據公司11月公開的財報,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九個月,Titan的研發費用為2,7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而去年同期為240萬美元,費用暴漲了10倍多。雖然在早期獲得了中國企業的投資,近期有美敦力這把救命稻草,但以公司目前的進度,Titan的資金短缺問題還將長期存在。?
美國手術機器人市場發展趨緩,資本較為冷靜也是Titan等手術機器人公司面臨的共同的難題。?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手術機器人市場,也是最早開辟的市場,全球手術機器人代表性企業也大部分位于美國,直覺外科、TransEnterix、美敦力、史賽克等,相比于美國,我國對于手術機器人的探索滯后了大約十年之久。?
在我們統計的2021年融資事件中,美國企業融資次數僅為中國的一半。在過去的一年中資本對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的熱情不減,據器械之家的不完全統計,中國企業融資上市事件共20次,美國企業10次,其余國家有法國、以色列和英國,分別為3次、2次和1次,粗估總融資金額超126億人民幣!?
其中國內企業精鋒醫療更是拔得頭籌,取得了兩輪合計約19億人民幣的融資。?
這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雖然目前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很低,但在未來5年,預期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繼續實現超高速地增長,由2020年的4億美元增至2026年的3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4.3%。相比較為成熟的歐美市場,國內市場大有可為,未來將成為整個亞太地區手術機器人增長的主要支柱。?
不少國外企業都將中國市場視為下一個目標,而國內手術機器人扎堆競爭的現象也開始顯現,在雙重的競爭下,我國能否誕生真正的達芬奇替代者?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