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急性心梗是中老年常見心腦血管疾病。急性心梗的機械并發癥包括室間隔穿孔(VSR)、乳頭肌斷裂或功能障礙、心室游離壁破裂(VFWR)、室壁瘤、動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和右心室衰竭。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間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致命性極高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多發生在急性心梗后一周內,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情況下突發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極易誘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預后差。該并發癥的報道最早由Latham醫生于1847年發現。在溶栓時代之前,其發生率約為1%-2%,此后降至0.2%。據數據統計,急性心肌梗死引發室間隔穿孔第1天的死亡率可達 25%,2周時死亡率80%,第1個月時死亡率高達94%。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目前針對該病種較多采用外科手術或心臟封堵裝置來采取相應治療。
常見的治療三種手段
目前,關于心肌梗死并發的室間隔穿孔常見的有三種治療手段:
1、外科手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室間隔穿孔的同時合并以下情況者,應首選外科手術修補:例如并發室壁瘤;冠狀動脈病變較重,適合外科搭橋;存在瓣膜病變、適合換瓣手術;病情特殊不能接受X線輻射;室間隔穿孔直徑較大,封堵傘難以覆蓋;穿孔位置不適宜進行內科封堵治療等情況。
2、內科介入封堵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間隔穿孔有以下情況首選內科介入封堵:合并單支病變或支架置入術后晚發穿孔;年齡較高或拒絕接受外科手術;室間隔穿孔直徑:一般報道破裂孔直徑應≤20mm;為外科手術做準備或外科手術后殘余瘺。
3、內科保守治療是基礎治療,無論介入治療還是外科手術修補治療,都是在內科藥物治療、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都離不開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只能改善臨床癥狀,不能解決室間隔穿孔的血流動力學問題。
但目前對于外科修補手術與經導管封堵術在治療效果方面仍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綜上所述,AMI合并VSR行外科治療和經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各具特點,目前指南僅僅建議:AMI合并VSR應采用急診外科手術,但手術時機及標準尚無統一意見。目前國內外專家認為急性期由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建議首選外科手術,但是由于外科手術治療死亡率較高,通常是在藥物治療和機械裝置輔助下,如果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可觀察2~3周后進行封堵。
封堵器的技術已趨于成熟 但選擇是關鍵
基于既往臨床研究,目前應用于臨床的封堵器包括房間隔缺損封堵器(atrial-septal-defect occluder,ASDo)、肌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muscular-ventricular-septal occluder,mVSDo)和新近由Amplatzer封堵器改進的專用心梗后室間隔穿孔封堵器(post-infarction mVSDo,PimVSDo)等。
所選封堵器的尺寸要顯著大于穿孔實際直徑。一般認為,心肌梗死急性期行介入封堵治療,選擇封堵器的直徑應該是穿孔直徑的2倍或至少超過10mm,以避免因室間隔穿孔周圍組織繼續壞死或瘢痕化引起殘余分流或分流增加以及由于封堵器移位造成栓塞等并發癥。心肌梗死慢性期行介入封堵治療,選擇封堵器的直徑應高于穿孔直徑4~7mm。但何種封堵器是治療VSR的最佳選擇尚無定論。
隨著封堵裝置及內外科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成熟,封堵器在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國外圣猶達占據全球市場第一大份額,國內擁有封堵產品注冊證的有先健科技、北京華醫圣杰科技、上海形狀記憶(樂普醫療子公司)三家,共占據了國內市場的90%以上,我國心臟封堵器已經實現進口替代,其中先健科技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先心封堵器供應商、金磚四國第一大供應商。
同時,這一領域的市場體量或許較小,但仍有很多醫療器械企業積極投身于這一領域研究,希望能給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據悉,經皮縫合室間隔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可作為特定患者手術修補的替代治療方法或用于危重患者的急性穩定。此外市面上還有一款三腔雙球囊導管技術針對急性期的過渡治療,留置體內封堵,急性期后取出,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這些創新技術雖然由于研究數據有限,還未能有較大突破,但新的方式與方向或許會讓這一小眾領域醫械產品有全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