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辭? ? ??
藥物洗脫支架在心血管領域已經廣泛應用,療效和安全性有目共睹。神經介入領域也一直期待專用的藥物洗脫支架出現。2021年1月8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外科首次為一名椎動脈狹窄患者植入國內首款藥物洗脫椎動脈支架Maurora。為此和大家談談藥物洗脫支架的前世今生。
? 發展歷程
中國PCI年手術量從1984年至1987年總共僅有45例,進入二十世紀后手術量飛速增長,2018年全年冠心病介入例數為915256例,全球第一。其中藥物洗脫支架的使用比例達99.6%,極大降低了血管再狹窄率[2]。
2006年在歐洲心臟病大會上的報道給了第一代藥物洗脫支架沉重打擊,746例患者長期隨訪發現,藥物支架隨著時間延長,死亡率可能比裸支架BMS要高,雖然統計學上無差異,但有趨勢,這在行業內引發了巨大的沖擊[3]。支架晚期血栓風險增加,可能與支架殘留聚合物涂層導致的持續炎癥反應、延遲的內皮化或伴隨的器械異常有關。
為了解決晚期血栓風險的問題,2006年后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走上全面優化之路,主要從支架平臺、藥物和涂層三個方面進行優化[4]。
優化方案
1、支架平臺的優化:
鎳鈦合金或鈷鉻合金等替代不銹鋼材質,支架金屬性能提升,合金密度更高,支架梁更薄,對血流的影響更小,更易內皮化;同時保證支架徑向支撐力和抗疲勞性。
2、藥物優化:
雷帕霉素及衍生物替代紫杉醇,雷帕霉素及衍生物安全性更好,其主要通過抑制細胞增殖,抑制再狹窄的發生。紫杉醇是抗癌藥物,通過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和觸發細胞凋亡,殺滅異常分裂的細胞。
3、涂層優化:
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要么用可降解涂層縮短在體內的存留時間,要么通過改進涂層生物相容性使其在體內長期安全存在。
2012年在Eur Heart J發表的一篇文章,比較不同支架的血栓事件發生率,結果顯示:和裸支架或第一代藥物支架比較,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再狹窄率更低;血栓發生率更低;死亡率更低;極晚期血栓率(> 1年) 無明顯升高[5]。
氟化物涂層技術
氟化物人造血管
氟化物人造瓣膜
神經介入領域應用